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秋至 “故鄉月”“慈母愛”“遊子情”起鄉愁

 

CCTV.com  2011年09月09日 17:0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4版  

  新華社太原9月8日電(記者王菲菲)“月是故鄉明”,每到中秋,異域他鄉的一輪圓月會勾起遊子的無限思鄉之情。他們為了學業、事業在外打拼,陌生城市的疏離感和對家鄉父母的歉疚感,在中秋時節愈發撥動了他們的情思鄉愁。

故鄉月

  “小孩子不能用手指著月亮,不然月亮會割掉耳朵。”在美國留學的李輝至今記得小時候母親給他講的這個關於月亮的傳説。

  李輝老家在江西農村,在他印象中,似乎每年中秋他都在地裏幫爸爸拔花生。“傍晚時分,明凈的月亮爬上樹梢。我牽著牛,走在擔著花生的爸爸後面,一起回家過中秋。”在農村老家,每年中秋節晚上,人們會拿把扇子,放一方茶几,閒坐在院落中,吃著月餅,拉拉家常。

  “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媽媽買來的月餅都是最便宜的,裏面除了冰糖和花生仁,沒別的東西,月餅很硬。”

  如今人在美國的李輝對那時的月餅唸唸不忘。他説:“現在月餅口味越來越多,包裝越來越好,卻沒了小時候家鄉的味道。”

  山西人張凱始終忘不掉小時候挂在脖子上的花籃月餅。那是山西當地手工做的“土月餅”,花樣很多,有魚形、兔子形……花籃月餅上面有兩個小洞,繫上一根繩子,小孩子就把它挂在脖子上,饞了就拿起來咬一口。

  “到中秋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打月餅。大人們聊著家常,小孩們在一旁跑來跑去,等著新鮮的月餅烤出來。”張凱説,那種其樂融融場景是他每到中秋時最懷念的。

  去年大學畢業,張凱到上海一家汽車設計公司工作。在外打拼一年,其中辛苦他從未向父母説起,只是到了中秋,他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月餅。

  “不曉得為什麼,就是喜歡家鄉的味道。”張凱説。

慈母愛

  “兒行千里母擔憂”。每年中秋,不僅在外遊子想家,在家的父母也思念兒女。

  太原市民王阿姨的女兒上完大學後留在北京工作,她很支持也很高興,但逢年過節是她最難過的時候。

  “家裏只有我和愛人,孩子不在身邊,平常還好點,一到過節就特別想她。”王阿姨説著,眼睛有點泛紅。“一説就想哭,年紀大了就是這樣。”

  八月十五還沒到,王阿姨就張羅著打月餅。白糖、紅糖、芝麻、花生、玫瑰、葡萄幹、核桃仁……這些女兒愛吃的餡料一樣都不能少。一斤面用三兩油,和好面,把拌好的餡料包進去,用模子按平,放到烤箱裏,酥脆的月餅不一會兒就出爐了。

  王阿姨説,自家手打月餅雖然費事,但餡料配得好,吃著乾淨衛生。“孩子就喜歡吃手打的,過兩天有個朋友要去北京,給她捎過去。”

  王阿姨今年打了100多個月餅,給女兒帶去一些,其餘的放在壇子裏,等女兒國慶放假回來再吃。“月餅裝壇子裏,放一年半載都沒有問題。”王阿姨説。

  今年張凱不能回家過中秋,但母親早準備好了他最愛吃的家鄉月餅,藏在了壇子裏,等著他回來。

遊子情

  “在上海沒有家的感覺。父母朋友不在身邊,家鄉美食也吃不上。平時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感覺人生中少了點精彩。”張凱説。

  “父母想讓我在外面歷練幾年,但我知道他們其實很想我。有時我想,萬一家裏有個啥事,我卻不在他們身邊,豈不是很遺憾。”張凱説,自己已經長大,卻不知該如何回報父母。

  “年少時不會流淚,現在會。”李輝説,越長大越了解母親的嘮叨和父親的慈祥,有時打電話明明流著眼淚卻故意裝作歡快問候父母,彙報自己生活。

  今年中秋節,李輝計劃去休斯敦與到美國與家人團聚的導師黃先生一起過。“師生一場,能在異國一起過中秋節,在浩瀚的墨西哥灣一起看海上升明月,與國內朋友一起天涯共此時,是一種別樣的幸福。”他説。

責編:李非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