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他是一位退休老人
閒來修路,權當鍛鍊身體
下一步,老人還要在小路旁再修個健身場地

[詳細]
記者特稿

八旬老人十三載義務修山路

    核心提示:“一天整點,一天整點,有空就去幹。”翟光利説,自己沒什麼文化,幹了一輩子的活,身體好,從平房搬到樓上後,也沒什麼活可幹了,修修路,鍛鍊一下,一點兒也不累。[詳細]

    央視網特稿(網絡新聞聯播記者 李文學報道)晨曦初露,牡丹江市北山上已是人影婆娑,早起鍛鍊的、上市場買菜的,都歡快地行走著,腳下小路蜿蜒著伸向前方……

    一位抗著鐵鍬的老人成了大家爭相打招呼的對象,他就是修路人--今年83歲的翟光利。10餘年來,他默默無聞,把山間羊腸小道“改頭換面”,變成了一條長近五百米、寬近一米,帶有“小橋”和排水渠的平坦道路。

    古稀之年 三年義務修路

    翟光利1930年出生於遼寧省遼陽市一個農村,1958年隨部隊挺進北大荒,開荒種地,後來轉業到牡丹江市林業局,一直到退休。

    2001年,翟光利和100多戶人家從山下回遷到北山別墅小區1號樓。小區有兩條路,一條是西側的柏油馬路,一條是東側北山公園的山間小道。為了省時,很多人從山上的小道出行。可是,多年來小路已經坑洼不平,十分難走。

    翟光利是個熱心人,原來在平房住的時候就樂意幹點掃街、墊路的事兒。他發現小路給鄰里帶來的不便後,便開始了“修路工程”。

    小路只有短短500米,但是修路的工作對於當時70多歲的翟光利來説,也真不輕巧。每天早上4點,翟光利便準時起床,帶著鐵鍬、鎬頭、小桶上了山。他將路邊的山石一點點地刨下來,鋪墊在路上坑洼處;在山上尋找、篩選細沙,用小桶拎下來,再一點點平整著道路。

    為了防止山水將小路沖毀,他一鍬一鍬地在小路旁挖出了排水溝,還修了三四處“小橋”。撿來的排水管子、道牙子、木頭拿不動,他就放在鐵鍬上,一步一步拖上山。

    就這樣,不知道磨壞了多少手套,用壞了幾把鐵鍬,2004年小路終於修好了。[詳細]

記者手記

央視網駐駐黑龍江記者 李文學:


    銹跡斑斑的鐵鍬、磨得锃亮的鎬頭、一個快要報廢的小桶,十餘年的堅持不懈,換來一條山間小道的平坦……

    他是現代的愚公,他用汗水換來大夥出行的方便,他用行動感動了眾多鄰里。

    老人不但有著健康的體魄,還有著健康的心靈。雖然交流不是很方便,但老人偶爾冒出的話語和那種認真的勁頭,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

    70多歲修路,一直維護到83歲,而且還在繼續護路,這對一個老人來説,其中艱辛常人難以體會到。哪來這麼大的動力?答案不是他輕描淡寫的回答,而是只因心中裝著別人。

    “他自己沒有感覺,覺得習以為常,但我們的使命決定不能埋沒這樣的“中國好人”。

    “修路,難能可貴;護路,難能可貴;但即使這樣,他還要修個健身場地。這個現代愚公,要繼續沿著他那條路走下去。

    我們向他致敬!

微博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