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七千年,史事紛繁。回望古代中國的漫漫消防之路,其間所展示出的期待與敬畏、慘烈與苦痛、無奈與抗爭、愚昧與智慧……可謂風雲激蕩。歷史文獻紀錄片《馴火記——歷史上的消防》分別以《火神臺》、《喊火燭》、《望火樓》、《封火墻》為標題,聚焦古代中國,力求全景式地勾勒出古代中國消防歷史長河的輪廓走向與變遷全貌,呈現出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消防風雲。

    播出時間:CCTV-12社會與法頻道 11月9日-30日 每週日晚22:00

專家語錄


浙江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保衛部主任 蔡躍波

    藏書樓天一閣的名字,取自《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寓意以水克火。


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濮文起

    紫禁城裏的文淵閣的名字、屋面顏色及圖案裝飾,反映出當時執政者對火的恐懼和對治火的期望。


安徽黃山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李俊

    當初建造宏村的時候,人們是圍著泉眼先開池塘,後在其四週建民居。目的是降低火災的危害性。


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程曉鐘

    早在5500年前,大地灣先民已經有非常好的防火意識。在大地灣遺址中,發現的“木骨泥墻”。考古學家推斷,它是中國最早的防火措施。


國家圖書館消防史學家

    古代時候,相傳有一種動物叫“鴟吻”。在發生火災時,它能夠到大海當中吸水來救火,可以鎮火。據説從漢代的時,建築物上就有了這種動物的造型,用來鎮火。
    明代時期寫在匾額上的 “門”字,最後一筆不帶鉤,因這筆鉤叫火鉤。反映出皇權對火的畏懼和禁忌。


浙江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 陳潔行

    南宋時期,人口密度大的杭州城火災頻繁,這與當時以竹木結構為主的房屋易燃,人稱“木耳燉豆腐“的房屋建築有很大關係。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講師 鄒怡

    馬可•波羅記載了元代時期的杭州,大概不到一里的地方,就有一個土丘。在土丘上有專門負責瞭望火情的士兵駐守。這很可能與南宋時期出現的望火塔,一脈相承。
    元代的時候,杭州城一發生火災,會有專門負責該區域的兵丁,救火。當時還有一個特別的規定,只準兵丁去救火,不準城內的居民救火。其原因是防止有人趁火打劫。


河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教授 李合群

    漢代的“裏坊制”便於城市管理的,但不適合社會的發展,不適合人的生活,不利於防火。
    北宋時期,東京汴梁的侵街現象十分嚴重。史籍上稱作“市不通衢”,意思説車馬通過都很困難,成為了很大的消防隱患。


陜西西安半坡博物館研究院 張志敏

    西安半坡遺址的建築佈局,顯示制陶區和居住區分開,體現出當時半坡先民的消防意識。


《中國消防史》主編 李采芹

    古人總結了規律,提出了“防患于未然“這個觀點,後來一直廣泛引用,但是從我們消防來講呢,它的本源就是講消防的。
    孔子修《春秋》時,把每一個國家的火災,哪一年發生在哪,一次什麼火災,都在《春秋》裏記載下來了,一共有二十幾起。以後歷代的這個歷史、史書,這裡面都有火災,就是孔子開了先河。


甘肅天水市伏羲學院院長 李寧民

    水和火,它是一個有先天八卦的名字,是坎卦和離卦,也是一個東西方向的卦。水和火是一個兩兩相對的關係,水能克火。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文聯原主席 尚起興

    人們有了火,由吃生食變為吃熟食,不僅減少了疾病,而且促使了這個大腦分化,所以燧人氏自命為“人”。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異禽獸”,就是告別禽獸,人與禽獸,就分開了。
    孔子向來就主張以人為本,火儘管重要,但人是為本,以人為本,他是講“仁愛”,仁者愛人嘛,所以他對待人首先是比較重視的。


河南大學文化遺産研究所所長 彭恒禮

    火是把雙刃劍,在生産力低下古代的,當火燃燒起來的時候,將人的財産、把人的生命吞噬的時候,人們束手無策,這樣就産生了“敬”和“畏”這樣兩種心理。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徐義華

    商代人對於火和火災,是非常注重的。甲骨文記錄,古人對火災進行拔除,就是除去災禍的一種祭祀儀式。還有祭祀火神的記錄以及向祖先報告發生火災的這些情況。


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民俗學者 彭先鋒

    宋太宗接到這個密札時候,當時一看,就四個字“慎火停水”。當時呢,太宗不解其意,認為是陳摶老祖給自己的養心修道的秘訣。


甘肅天水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李子偉

    孔子讀《易》讀得非常專注,非常認真,把那個皮繩子呢,翻斷了好多次。所以孔子對《易經》的解釋、闡述,貢獻非常大的。


河南大學宋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韓順發

    兩宋時期,據史料記載,大火二百多起,平均兩年一起。比如説真宗的時候,這個1015年,榮王宮大火,燒燬的房間2000多間。死於救火的人1500多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常紀文

    “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實際上是為了消防,因為這個灰可能有火,那麼很可能燒燬別人的財産,所以它的真正的立法目的是消防。


西北政法大學法學教授 王健

    秦代的墨刑最輕,臉上刺字。但因火受以墨刑者,須看守城門。這一懲罰的目的,是為了加重刑罰的社會影響效果,讓民眾重視火患。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何毓靈

    殷墟時期,這個“火”字,是一個象形字,像一個火焰的一個狀態。但是,這個火字呢,真正跟火災有關的記載卻不是太多。其中上面是一個火字,下面是一個房子的結構形象,所以有人認為,這是甲骨文裏比較明確的一個火災的記錄。


天津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莫振良

    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下過“罪己詔”。因火災,下“罪己詔”的皇帝首先做自我檢討。可見,消防跟皇帝理政緊密相連。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