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聚焦中國維和行動

 

CCTV.com  2010年12月02日 17: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1990年,中國軍人首次走出國門,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彈指之間20年,為紀念我軍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20週年,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單位將攝製一部大型紀錄片《為了和平》(暫定名),謹以此片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20週年。

  2003年以來,我曾多次到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採訪拍攝,因為這個緣故,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把大型紀錄片《為了和平》總導演的任務賦予我。受領任務後,這幾年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採訪拍攝的往事又歷歷在目……

  1990年4月,5名年輕的中國軍官,告別親人,來到了位於黎巴嫩南部的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擔任聯合國軍事觀察員,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序幕……

  1988年12月6日,第43屆聯合國大會用雷鳴般的掌聲,一致同意中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1990年4月,中國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遣了5名軍事觀察員,這是中國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後又陸續派遣了近百名軍事觀察員。現今,仍有4名中國軍事觀察員在這個組織執行維和任務。

  2006年,舉世矚目的黎(巴嫩)以(色列)衝突硝煙未盡,我來到了黎巴嫩南部。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中,點綴著一座座白色的哨所,白色墻體上聯合國維持和平的標誌“UN”(UN是聯合國英文全稱的縮寫)和哨所上空飄揚著的藍色聯合國旗幟,非常醒目地告訴人們這是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的觀察哨。

  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走進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的一個叫“希亞姆”的觀察哨……北京時間2006年7月26日淩晨3時許,隨著一道尖利刺耳的呼嘯劃破天際,一枚炸彈落下,一聲劇烈的爆炸,一座聯合國軍事觀察哨瞬息間化為廢墟。在這裡,來自中國的杜照宇和來自加拿大、奧地利、芬蘭共4名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為了人類的和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觀察員的主要任務是監督衝突各方對停火協議的遵守情況,除要具備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外,還必須熟練掌握外語(主要是英語)和駕駛技術。由於在執行任務時不能攜帶武器,他們隨時會面臨一定危險,一旦衝突各方戰火再起,他們便身陷戰火。因此,每名軍事觀察員到維和任務區報到時,必須向聯合國莊嚴承諾:“作為聯合國軍事觀察員,聯合國的志願就是我的志願,服從指揮,聽從命令,時刻準備著為世界和平獻身。”1990年以來,中國有3名軍事觀察員為維和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天,我和戰友們祭奠杜照宇烈士歸來,在聯合國維和部隊達辛尼亞營區,遇見了剛剛來到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的4名中國軍官。來自解放軍某部的王東華中校告訴我:“尚導,我是來接替老杜(杜照宇)的。”離別時,我緊握著王東華的手,百感交集地説:“兄弟,注意安全,回國見!”“好!尚導,回國見!”王東華和3名戰友開著插著聯合國旗幟的“UN”車離我遠去,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生活。此時此刻,望著他們的背影,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了“前赴後繼”這個成語。

  1992年4月12日,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白色車隊,從長城腳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營地隆隆駛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藍盔部隊”出發……

  1992年4月24日,中國維和部隊抵達柬埔寨金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營區。“中國首次派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當時世界許多媒體的頭條新聞。

  當年,我是從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目睹了頭戴藍色貝雷帽、頸係藍色圍巾、身穿迷彩服、足蹬作戰靴、兩臂分別佩戴中國五星紅旗和藍色聯合國旗臂章的中國維和軍人的威武英姿,讓同樣是軍人的我羨慕不已。十年後,我有幸以導演的身份採訪了他們。“400名官兵組成的維和工程兵大隊,是我國應聯合國邀請第一次派出成建制的部隊。”時任工程兵大隊政工科科長的仇忙喜把這次維和經歷視為軍旅生涯中最榮耀的篇章,向我講述當年的輝煌。

  中國軍人沒有辜負聯合國藍盔部隊的使命,沒有辜負祖國的重托和柬埔寨人民的期望,從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我軍共向聯合國柬埔寨維和任務區派出兩批800人次的維和部隊。中國軍人在18個月內完成了橋梁、機場、公路等多項工程任務,在異國的土地上樹起了一座座和平的豐碑。

  聯合國在柬埔寨維和行動的成功,得到了世界各國尤其是柬埔寨人民和政府的認可和支持,成為聯合國60多年的維和歷史上成功的典範。對於中國軍隊為柬埔寨和平所做出的貢獻,時任柬埔寨元首的西哈努克親王曾深情地説:“我代表柬埔寨政府和人民,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對偉大英勇的中國工兵部隊在聯柬機構領導的柬埔寨重建與和平行動中做出的貢獻,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我與仇忙喜結束談話前,他深情地對我説:“在這榮譽和成就的背後是中國維和軍人付出的辛勞、汗水乃至鮮血和生命。”

  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

  劉鳴放,赴聯合國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軍事觀察員,1993年犧牲。

  陳知國、余仕利,赴聯合國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維和工兵分隊戰士,1993年5月犧牲。

  2002年2月,我國加入聯合國一級維和待命安排機制,即根據聯合國的要求,適時派遣工程、運輸、醫療等後勤保障分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一年後,首次向非洲派出成建制的後勤保障部隊參加聯合國在剛果(金)的維和行動……

  2007年2月,我在聯合國蘇丹維和任務區遇見一位漂亮的聯蘇團二戰區工程官塞爾維?約塔蘭,聽説我是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導演,沒等我開口,塞爾維就指著眼前的中國維和工兵滔滔不絕地對我説:“我與你們中國軍隊有緣,因為地球這麼大,而我總是和你們中國工兵共事,我喜歡你們中國小夥子……”

  塞爾維告訴我,2003年4月,中國工兵一抵達聯合國剛果(金)維和任務區就迅速完成了道路修復、機場修建等多項工程任務,以一個個令人稱道的“中國速度”、“中國質量”將中國軍人的風采展現給世界。在以後數年的時間內,無論是酷熱的旱季,還是連綿的雨季,中國維和工兵都以嚴明的紀律、過硬的作風和一流的業績,出色地完成了聯合國賦予的各項任務,受到了聯合國剛果(金)特派團的高度讚揚。

  2003年4月代表中國軍隊首次來到非洲執行維和任務的還有一支維和醫療分隊,他們在剛果(金)一個叫金杜的地方組成了聯合國的一個維和二級醫院,為聯合國維和人員提供醫療保障。在這裡,中國維和軍人面對動蕩的局勢、惡劣的環境和疫情的威脅,以精湛的醫術,以優質的服務,珍愛生命,抗擊病魔,贏得了聯合國維和人員的高度評價。中國維和軍人在非洲大地上耕耘著和平,也播種著友誼。他們積極為當地群眾救死扶傷,義診看病,受到了駐區民眾的廣泛讚譽。

  在中國維和部隊抵達聯合國利比裏亞維和任務區不久,我便來到了利比裏亞。在此之前,我對利比裏亞的局勢有所了解,也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一進入首都蒙羅維亞市區,我還是十分震撼:那燈桿上的纍纍彈孔,如同一個個流血的傷口,記錄著戰亂的無情。

  武器氾濫是利比裏亞等非洲國家陷入戰亂的罪魁禍首,解除武裝是聯合國在武器氾濫地區實行維和行動的首要任務,因為不解除武裝,實現和平就是空中樓閣。

  下面摘錄幾位中國赴利比裏亞維和運輸分隊官兵向我講述參加解武行動的感受。

  副隊長洪大剛:“一走進交槍點,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是進了槍林一樣,各個路口上男女老少背著槍、扛著彈,紛紛走來。”

  士官李良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陣勢,我和戰友們一樣,心情十分緊張。”

  參謀劉喬森:“第一次見到那麼多前武裝戰鬥隊員走進交槍點,特別是他們中間有許許多多的女性,有的身懷六甲,有的懷抱著嬰兒。很難想象,就是這樣的一些人常年征戰叢林,令我們感到萬分震驚。”

  參謀趙子生:“我們中國維和運輸分隊的任務就是運送這些交了槍的前武裝戰鬥隊員。”

  士官李良鎖:“正如許多有過維和經歷的人所説的那樣,即使他們現在已交出了武器,手無寸鐵,但依然令人內心深處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因為他們畢竟曾經製造了許許多多的人間悲劇。”

  副隊長洪大剛:“但當我們零距離走近他們,特別是那些母親和孩子時,內心的恐懼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藍盔部隊的人道情懷,是責任,是關愛。”

  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利比裏亞的解武行動取得了成功,利比裏亞人民鑄劍為犁走向和平。

  聯合國利比裏亞特派團代理行政長官穆薩在代表秘書長柯菲?安南向中國維和部隊授予聯合國維和勳章的儀式上動情地説:“中國維和部隊自從2003年12月首次到達利比裏亞開始,在工程、運輸和醫療方面為聯利團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服務。所有利比裏亞人民都很感激你們在解除武裝過程中所作的貢獻。作為你們的同事,你們所表現出來的專業精神和奉獻精神讓我們永遠難以忘懷。”

  2006年4月9日,迎著地中海的晨曦,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黎巴嫩南部的達辛尼亞營區升起。這是中國政府應聯合國邀請首次成建制向中東地區派出維和部隊,這也是中國維和部隊在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中首次擔負掃雷任務……

  2006年12月30日,我在採訪日記中這樣寫道:

  這裡是黎巴嫩南部山區,連綿起伏的山巒中點綴著座座村落和塊塊梯田,交相映襯出一道地中海沿岸的獨特景觀。然而,這美麗的景致中卻摻雜著點點耀眼的紅色,向人們警示這片土地的危險。在黎巴嫩南部地區,尤其是在那些偏僻道路上行走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一不小心就會碰撞上地雷。即使是很專業的掃雷隊員,也必須小心翼翼地行走其間,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一位西方記者曾感嘆地説:“哪發生過戰爭,哪就埋有地雷。”雖然如今戰火熄滅、硝煙散盡,但絕大部分地雷仍隱藏或散落在人們的視線之外,成為危及平民生命安全的無形殺手。據聯合國相關資料顯示,發生在黎巴嫩南部的20多年的戰爭,使這個地區埋藏下了約13萬枚各種地雷。

  “雷場就是生死場。走進雷場,就是走進生死場。”這是一位記者對雷場的描述,至於對在雷場掃雷,這位記者又是這樣描述的:“雷場如戰場,處處藏殺機,掃雷如闖鬼門關,生生死死分秒間。”無疑這位記者肯定有過走進雷場和體驗掃雷的感受,而我雖然初次走進這片死亡之地,也已深深體味到這位記者絲毫沒有誇大其詞。

  今天是2006年的歲末,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我想,以後每年的歲末我都會想起2006年的歲末,因為在這個歲末我走進雷場,目睹中國維和官兵們在黎(巴嫩)以(色列)邊境執行勘界掃雷任務。

  “地雷是戰爭最難消除的痕跡。每掃除一枚地雷可能就意味著拯救了一條生命;每掃除一枚地雷,我們就在為持久、豐饒的和平創造條件方面更接近了一步。”這是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向全人類的召喚。消除雷患,這應當是中國軍人獻給人類和平、獻給熱愛和平的黎巴嫩人民的最好的新年禮物!

  2006年5月,我軍向聯合國蘇丹特派團派出工兵、醫療、運輸三支維和分隊,2007年11月,我軍向聯合國/非盟達爾富爾特派團派出一支多功能的維和工兵分隊……

  其實,在國內的人們有所不知,肩負和平使命遠在異國的中國軍人尤其是維和工兵,不僅“幹”得艱險,“住”得艱辛,當你親眼目睹之後便知道維和工兵其實“吃”的同樣艱苦。

  一到瓦烏任務區,我便知道聯合國維和部隊後勤保障之難。第一,維和部隊在蘇丹瓦烏任務區部署不久,目前後期保障系統不夠完善;第二,蘇丹南方地區經過20多年內戰,公路、鐵路基本處於癱瘓狀態,部隊的後勤保障主要靠空中輸送保障,而瓦烏任務區只有一個簡易機場,大型運輸機根本無法降落;第三,當地老百姓經過多年的內戰,民不聊生,物資極度匱乏,維和部隊就是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和蔬菜。

  誰也不會想到,在2007年中國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維和官兵們的午餐是就著榨菜吃著黑面饅頭。

  後來,有的國內媒體説,在聯合國蘇丹維和任務區,官兵們能“吃上一根黃瓜,感覺就像過年!”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生活的艱苦和對新鮮蔬菜的渴望,卻是維和官兵們的真實寫照。

  截至2009年6月,我軍先後參加聯合國18項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12753人次。目前,中國共派有1956名維和官兵在聯合國9個維和任務區執行任務。

  為完成大型紀錄片《為了和平》的攝製任務,我和戰友們將發揚八一電影製片廠“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再次奔赴中東的戰亂動蕩之地,走進暗藏殺機的雷區,奔赴非洲的衝突紛爭之地,走進酷熱難耐的叢林,把中國維和部隊,這支特殊的部隊,這支神秘的部隊,展現熒屏,把熱愛和平的中國軍人,把維護和平的中國軍隊,告訴世界。

  6月,以濟南軍區某裝甲師工兵營為主體,又一批藍盔健兒匯集在國旗下,組成了第四批赴蘇丹達爾富爾工程兵大隊。他們將以什麼姿態迎接即將到來的考驗?以什麼樣的標準去完成神聖的維和使命?帶著好奇,記者來到他們中間,進行了一番探營。

  (選自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維和故事》)

責編:楊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