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的CPI是如何算的? Think again

CPI是對“一攬子”物品漲價的綜合考量

       CPI是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的縮寫,譯為“消費者價格指數”,在我國通常被稱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居民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趨勢,對普通家庭的支出來説,代表了購買特定的商品,同比需要多花多少錢。我國的CPI制定需要參考食品 、煙酒及用品、居住、交通通訊、醫療保健個人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八項消費品價格,包括262個具體分類,比如食品一類,就包含豬肉、蛋、牛奶等多種消費品價格。對於消費品樣本的選擇,統計局採取了科學的抽樣調查方法,進行取價計算將統計出的價格除以前一年同期的商品價格,乘以100,就會得出我國某種商品的同比CPI。

肉價漲,CPI反降是有可能的

       但在現實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新聞:“從本市CPI的八大類別看,同比呈‘七升一降’態勢。其中,除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2.4%外,其他七類均上升。食品類漲幅居首,為12.6%”它往往給人這樣的印象——這個月的食品價格較上一個月上漲了12.6%,然而CPI指數的含義並非如此。第二屆“中國統計開放日”當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説,普通市民對前幾天、上周或者上月的價格走勢比較敏感,從統計學來講這是“環比”;但CPI是就去年同期作比,是“同比”。正是這種對“同比”和“環比”概念的模糊,才讓我們對CPI的理解發生了偏差。我國的CPI反應的是相對的物價水平,因此就會出現肉價上漲,CPI反而下降的情況。

豬肉價格一路狂飆讓老百姓高呼“吃不起” 。

CPI反映了居民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趨勢,對普通家庭的支出來説,代表了購買特定的商品,同比需要多花多少錢。

百姓對物價的感受為何總和CPI的漲跌不同? Think Again

我們不懂CPI是因為計算太籠統

       但當我們正確地認識到了CPI代表的是物價的同比上漲水平,它那十分籠統的計算方法還是讓人難以理解這個數字。國家統計局雖然在計算期間已經將權重考慮在內,但將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水平與家電、醫療、通信等方面共同計算,所得的結果就顯得十分籠統。同樣,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結構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低收入群體用於食品的消費的權重顯然要比高收入群體大,而高收入者在娛樂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費比較突出。顯然,目前的CPI計算方法,無法體現出物價上漲對各個階層不同的影響,收入高的人通常不在乎這個數字,而在在乎它的人面前,CPI往往成了一個謎。

數據制定發佈不透明,公眾更加疑惑

       今年年初,統計局使用了新的權重方案,食品權數降低了2.21個百分點,居住權數提高4.22個百分點。儘管這是針對消費結構調整做出的正面回應,但仍有很多疑惑並未説清。比如,為何有必要調整食品與居住的權重?兩項權重的增減幅度又依何而定?除此之外,抽樣調查程序、方法的公佈及數據如何核實,這更是CPI計算過程中的老問題,長期以來官方沒有給出正面的回答。
       在我國,很長時間以來研究者要想知道CPI權數,只能靠自己來計算與測定。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我國CPI的確定與測算不公開、不透明,當這種CPI與居民實際消費相脫節時,相關職能部門還可能以莫須有理由來蒙蔽民眾,如此“神秘”的統計數字自然會遭到民眾的質疑。

現行18年前CPI標準,無法真實反映物價

       權重衡量的是各消費項目所佔CPI的比重,但目前有統計局制定的權重與實際情況相比誤差較大。他認為食品權重明顯過高,“現在有多少家庭把40%的錢都用在吃飯上面?”肖耿分析,現在的統計仍延續過去的模式,原來主要是吃飯,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支出結構早就變化了,購房、買車、醫療成了三大主要支出。社科院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也曾提到:“中國新房交易佔八成,許多家庭第一次購房,是純居住用的,不是為了投資,這在CPI中就反映不出來。”既然無法全面地反映物價上漲水平,這樣的CPI指數的準確性值得商榷。 除此之外,我國目前的CPI計算體系制定於1993年,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十八年間,中國人均GDP從1000美元增長到了4000美元,消費能力今非昔比,消費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1993年的標準衡量現今物價的變化,準確度難以保證。
....................................................................................................................

個人消費水平不同,對CPI的反應也不同

       針對CPI跑不過“肉價”的説法,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曾説,普通市民印象深刻的一般是生活必需品中單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再加上每個人關注點不同,消費能力也不同,都可能對CPI數據的感受有所不同,反應自然不會相同。
       由於CPI上漲的直接推手是生活必需品,因此低收入者對於食品價格的上漲十分關心,退休金只有2000元的老人就説,“以前夏天10塊錢左右就能把全家四口人一天的蔬菜買齊,現在要是同樣的價錢,只能跑遠道去城鄉接合部的批發市場買了”;而年收入6萬至50萬的中産階級更多關心的是CPI上漲導致的生活質量的下降,房價上漲、醫療費用、教育成本,無不牽動著他們的心;對於高收入群體,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理財和投資,文物與風投顯然比蔬菜和豬肉更讓其有興趣

一位採價員(右)現場介紹數據採集流程。

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代表著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CPI如何計算才更科學? Think again

房子在CPI計算中佔很高比重

       美國的CPI權數是這樣構成的:居住類(包括住宅建築、燃料和公用設施、傢具與房屋維修)權重為42.1%、食品與飲料為15.4%、交通運輸16.9%、醫療6.1%、服裝4.0%、娛樂5.8%、教育與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務3.8%等。可以看出,在美國居民居住類消費權重最大,超過了四成;其次才是交通運輸、食品和飲料。這三者所佔比重達到了74%以上。 美國CPI權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運輸,其比重達59%,但中國這兩類商品及服務的權重僅為23%,兩者所佔的比重僅及美國的38%;而中國CPI中權重最大兩類是食品與娛樂,其權重達到48%,但是在美國這兩類商品及服務的權重只有21.2%。

數據收集製作要公開透明與時俱進

      對於CPI數據的統計,美國的分類方法並不比中國細緻,但無論是權重構成還是數據製作過程都更為科學。美國國家統計局在每個月的前三周抽查相關企業,並收集8萬種商品和服務價格,以獲得對消費品價格變化的基本信息。美國的CPI權數是通過調查成千上萬個家庭和個人前兩年購買消費品的比重來確定的。這些權數每兩年要修正一次,以便保持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權數與居民變化了的消費偏好相一致。美國還制定了針對工人和職員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W和針對白領、高收入群體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U。而我國目前的CPI權數是根據1993年的情況制定的,期間僅在今年年初進行了微調,對經濟狀況的反應必然滯後。
       在制定過程中,數據收集、數據製作、數據發表及數據修改等每一個環節都是透明公開的。這樣,美國CPI的與時俱進、公開透明,不僅能夠反映居民消費模式的變化,也成為企業、經濟分析員及研究者重要的參考依據。而我國統計信息的封閉不僅讓民眾對統計數字多有質疑,使用不透明的數據影響政府決策,必然會扭曲一系列經濟行為。

房子在美國CPI計算中佔到了42%。

《人民日報》曾刊發《北京物價真的比紐約高嗎》一文,舉例指出兩國物價水平其實很難通過對比得出。
造神運動,避免不了的循環?

結語

Conclusion

我們用18年前的標準計算著如今的CPI,用19年前的標準理賠鐵路事故,現實中,還有更多“古老”的規則讓人無奈。
往期回顧 更多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   
責編:@張鑫(微博鏈結) 郵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部
版權聲明:中國網絡電視臺原創策劃,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