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際空間站

 

CCTV.com  2011年08月04日 19:3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長期在近地空間軌道飛行、有人駐守的大規模科研及觀測設施,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下屬的11個成員國共同建造。

  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太空艙——俄羅斯"曙光"號功能貨艙升空,拉開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帷幕。此後,美國"團結"號節點艙、俄"星辰"號服務艙、美"命運"號實驗艙、美"尋求"號閘艙、俄"碼頭"號對接艙、意大利的"和諧"號連接艙、歐洲航天局的"哥倫布"實驗艙、日本的"希望"號實驗艙、俄"探索"號小型實驗艙、歐洲航天局的"寧靜"號節點艙和"炮塔"號天體觀測臺以及俄"黎明"號小型實驗艙等總共13個艙體先後升空並相互對接,形成一座主體架構長達89米、規模空前的"太空城",其總重量已超過330噸。

  國際空間站的整體架構形似漢字的"幹",各太空艙或前後銜接,或依託桁架分佈在"幹"字的所有"筆畫"上,兩兩相對的巨大太陽能電池板全部坐落在"幹"字較長的一"橫"上。

  建造如此龐大的空間站主要是為了研究、解決一系列重大空間科學問題,比如長期近地軌道飛行、在軌對接、生命保障、太空醫學生物學研究、空間物理化學變化、空間生物技術、對地和天體觀測、新材料研發等。這些科研活動的進展有助於人類探索宇宙,開發太空資源,拓展生存空間,全面了解地球環境和資源,研發全新工藝。

  2000年10月31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宇航員、來自俄羅斯的克裏卡廖夫、吉德津科和美國人謝潑德搭乘"聯盟TM-31"飛船升空。11月2日,3名宇航員走出飛船,進入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成為空間站的第一批長住"居民"。

  國際空間站一直在邊建設、邊工作。迄今已有超過10萬人參與該空間站的建設,其項目總耗資已達1200億美元。共有來自15個國家的189名航天員在此工作過,其中有些人還曾兩度造訪。他們順利完成了各項飛行和科研任務,有力地促使相關技術日益成熟,推動太空科研不斷取得開拓性進展,為人類邁向更加深邃的宇宙打下堅實基礎。

  按計劃,美國航天飛機將在2010年9月和11月再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兩次物資。此後,美航天飛機將全部退役,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日本的飛船將保證空間站建設的後續枝節工作在今後4年內陸續完成。

  儘管按最初設計,國際空間站應在2015年"退休",但建設該空間站的各國于2010年3月一致認為,讓國際空間站服役至2020年沒有技術問題,其一些軌道設施運行至2028年的可行性也可以探討。正如一些航天專家所言,國際空間站是宇航員的理想"工作平臺"和"太空之家",而對於人類來説,國際空間站猶如向浩瀚宇宙開進的前沿陣地。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