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Interview
  • 楊九如:

    簽訂購合同吃定心丸

  • 楊臘如:

    機械化種糧提高效率

  • 楊繼忠:

    測土配方提高産量

楊九如
Yang JiuRu

減免農業稅、農業特産稅,以及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政策措施的全面實施,使楊九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09-19

十年前,和江西新幹縣溧江鄉唐家村許多農民一樣,楊九如只種著自家的幾畝水田。2002年,楊九如看到溧江鄉有很多村民將承包田租給別人,自己到鄰近的企業打工賺錢,而一些遠離村莊的農田則被拋荒。

“由於人工費用逐年遞增,一家一戶種植農田的成本變高,農民靠種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賺不到多少錢,規模經營也許能讓這些低産田發揮效益。”楊九如這樣解釋自己當初大面積承包種糧的理由。抱著這樣的念頭,楊九如通過向銀行貸、親朋好友借等方式籌措資金,承包了溧江鄉120畝農田進行耕作。

在最初的兩年裏,楊九如和其他農民一樣,播種、耕田、打藥等農活,樣樣自己動手。由於人工費用很高,農業稅收雜多,他不但沒嘗到豐收的甜頭,反而虧損了2萬多元。

“那時候在農村純靠人力種田,收益其實為負數。”楊九如回憶説,那年在水稻産區用傳統方式種水稻,如果請工,每季僅農資、人力、畜力,一畝成本就達1000多元,而畝産糧食700斤,加上每年繳納的農業稅和農業特産稅,基本就沒有賺錢餘地。

2004年,正當楊九如想放棄的時候,國務院做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訂單農業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避免了盲目生産,而最低收購價則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和基本利益。2004年2月18日,種糧大戶楊九如拿到了與縣糧食部門簽訂的120余畝早稻《糧食購銷合同》和賒銷的早稻良種。

楊九如開始著手機械化種植,修建機耕道,放棄了傳統的人工插秧收割模式,機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種糧的效率。而減免農業稅、農業特産稅,以及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政策措施的全面實施,使楊九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

2008年,楊九如承包了370畝良田,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操作。同年,他投資4萬多元買來了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機械,有效地提高了生産效率,節約了耕作成本。騰出來的時間,楊九如都用來跑農技推廣中心,了解水稻的品種結構,請技術人員對農田進行測土配方,確定選用的肥料。就連簡單的栽插,楊九如也要考慮哪些田塊請人工栽插,哪些適用直播、哪些適應插秧機或拋秧機,儘量做到效益最大化,同時催促農機手和田間管理人員儘快落實翻耕、播種、育秧等計劃。

一年兩季,楊九如承包的370田地,平均每畝水稻産量1800斤,按照糧食的收購價格平均每斤1.35元計算,一畝田地所産生的利潤達到2430元,除去每畝1700元錢的開支,收入達到了每畝730元。只要不遭受強烈的自然災害影響,楊九如370畝良田的收成還真是十分可觀。

現如今的楊九如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騎著自行車行走在泥濘田間。擁有兩輛農用皮卡、數臺農用設備的楊九如,望著自己承包的幾百畝農田,顯得信心十足。

楊臘如
Yang LaRu

如今,楊臘如的百畝稻田每年能給他帶來七八萬元的收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他,平時還在縣城一家企業裏打工。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09-19

今年58歲的楊臘如,是江西新幹縣溧江鄉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十年前,楊臘如種了50多畝田地,由於那時候的田地比較分散,楊臘如帶著自己的全部親戚朋友,每天起早貪黑地一起下地幹活。

2008年以前,楊臘如承包的田地,基本還是依靠人工,從播種、插秧、耕田,到收割,運輸,所有的事情都必須靠人力。“因為都是人工割禾,我們還要用手推車把穀子推回家,那些路都是羊腸小路,坑坑洼洼,經常會翻車,倒在了田裏,穀子都濕透了。”

楊臘如回憶説,在“雙搶”收割的時候,除了吃飯睡覺,平均每天都要花上14個小時在田間地頭勞動,晚上過了12點才能休息。儘管這麼艱辛地勞動,但最終的收成卻並不如意。由於沒有規範的種植技術,缺乏科學施肥和滅蟲的方法,當時稻子畝産量只有六七百斤,加上各種稅收的存在,一年賺不到幾個錢。

這種狀況在2008年以後有了根本的變化。2008年開始,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標準良田改造工程也開始實施。地方農業部門請來專業人士制定項目改造計劃,設計並改造、新建排灌渠道,修建或改造機耕道路,通過水渠和道路的配套建設、稻田平整、平衡施肥、有機物提升等措施,改造出了大量的標準良田。

“渠修好後,我們每年可以省下200多元的水費。標準良田項目區建好後,我家每畝田可多收39公斤糧。” 楊臘如告訴央視網記者。有了機耕道路以後,楊臘如購置了一批機械化設備,可以直接開進地頭田間進行生産勞動,大幅提高了種植效率。

 “這年頭,種糧光靠以往傳統技術是不行的,還得靠現代農業技術、靠機械化工作,才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楊臘如説。從這一點來説,楊臘如從心裏感謝農機局工作人員對他的關心和幫助。

目前,楊臘如的百畝早稻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操作,並於7月底就已基本完成了收割。而這百畝早稻的種植收割,他只聘請了4個技術工。過去人工一天最多能插7分田的秧苗,現在通過機器拋秧,一天可以完成5畝田。

楊臘如感慨説,現在農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十年前他種田一畝土地最多純收入250元到300元之間。現在每畝純收入達到了800元錢。與六年前相比,楊臘如的經濟收入增長超過了三分之二。而在楊臘如所在的新幹縣溧江鄉,水稻種植基本都實現了機械化。

從土地裏“解放”出來的楊臘如,平時在縣城裏給一家企業當一名保安。去年,因為工作出色,他還被公司評為年度優秀員工,並且參加了公司組織的旅遊活動,到北京玩了一次。

楊繼忠
Yang JiZhong

2007年,新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員對楊繼忠所種植的農作物進行了一番測量和調查,為他分析出了一套科學的種植方法。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09-19

楊繼忠,江西新幹縣溧江鄉唐家村人,今年四十齣頭。十年前,他一家四口種著四五畝承包田,全部靠純勞動力,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在田間地頭裏做事。忙完一年收入大概就四五千塊錢。“當時收的稅款項很多,比如公糧,農業特産稅,一年稅收就要佔到上千元。” 楊繼忠説。

為了提高産量,降低種糧成本,楊繼忠想在肥料上面下點功夫,而過去的經歷讓他嘗到了缺乏科學知識的苦頭。楊繼忠説:“最初種地的肥料比較單一,普遍都用尿素,當時大夥都覺得用尿素的效果比農家肥好不少,産量確實也增加了。但沒過幾年莊稼地就不行了。”當時村裏人都不大懂,種糧施肥的方式缺乏科學性,産量一直上不去。

2007年,新幹縣農業部門開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所謂的測土配方,就是用科學手段對該地區地塊的肥力、酸鹼性等情況進行定量分析,最終總結出該地區地塊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新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員對楊繼忠所種植的農作物進行了一番測量和調查,並從中了解到這片土壤所需的各種肥料及其用量,為他分析出了一套科學的種植方法。

“你們這塊地土壤磷缺失的很嚴重,建議你今年施一些複合肥,提高土壤的磷含量。” 農業技術中心工作人員對楊繼忠説。至此,楊繼忠才得知,土地和人一樣,都需要通過均衡的營養補給,施肥要準確、正確,無論多了少了都將直接影響到産量。測土配方就是均衡營養、減少污染、提高産量的一劑良藥。

2008年以來,新幹縣農業部門加強了對農民種植水稻的培訓指導,加大科技入戶率,推廣各類農業實用技術,通過測土配方,推廣水稻高産栽培技術。這一培訓工程使該縣農戶的每畝水稻種植産量增加了40公斤。每畝直接帶來200多元的經濟效益。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不僅促進了化肥的合理使用,而且減少了農業病蟲的危害,提高了農産品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測土配方已成為新幹縣效果最為顯著、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單項農業技術。

從2008年開始,國家政策對農民進行了糧食補貼,糧農補貼,綜合直補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扶農等相關補助。楊繼忠家現在的5畝地可以補貼到1000多元,“以往是要交1000多元,現在國家給我補貼1000多元,這樣一來直接給我們農民帶來了2000多元的收入。”

現在機械化種糧非常方便,省時省力,村裏很多人的田地都交給大戶們種了。趕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楊繼忠也跟著轉行,把自己的五畝地轉包給像楊九如這樣的種糧大戶,他和妻子則從田地裏“解放”出來做泥工,一年下來也有五六萬的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