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時代先鋒 時代領跑者風采 >

身邊的感動:農民老譚的辦學路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8日 1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時代先鋒 時代領跑者風采

  

譚學文在介紹他的農民工子弟學校。
  張惠惠攝


  【閱讀提示】

  為了農民工子女有學上,他押上家當傾其所有,創辦農民工子弟學校;為了農民工子女上得起學,他收費低廉不計利益,有時還倒貼;為了農民工子女圓讀書夢,他堅持辦學八年,默默奉獻。他叫譚學文,貴州省貴陽市黔靈鎮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民。

 

  兩棟小矮樓,一間木板房,外加百米圍墻,這就是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黔靈鎮西瓜村扶風小學,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

  學校雖然小而簡陋,卻是一群農民工子女上學求知的樂園。在這裡,學費少,讀得“物美價廉”;老師好,教得勤懇敬業;關懷多,社會各界經常送來愛心。這個樂園的締造者,就是西瓜村村民譚學文。

  幹“傻事”的聰明人

  “人可以窮點,但不可以窮知識,不能讓這些孩子再吃沒文化的虧”

  西瓜村地處貴陽城郊結合部,住著很多農民工,每家都有小孩。大人們白天進城打工,孩子無人照看,只能玩耍度日。細心的老譚痛心地發現,這群孩子裏竟還有好多10多歲的,本該是坐在學校課堂學習的年齡,這些孩子卻在虛度大好的光陰。

  “沒辦法啊,我們收入太低,養活孩子就不錯了,根本供不起孩子上學。”一位住在老譚家的農民工無奈地説。

  一番“苦水”勾起曾經的回憶,老譚深知沒文化的苦頭。小時候家裏困難,老譚斷斷續續讀到五年級,沒學到多少知識。長大後當兵,連份家書都不會寫,每次只能四處求人,想家、念家以及貼心窩的話都不敢寫給家人,怕別人聽了笑話。

  “人可以窮點,但不可以窮知識,不能讓這些孩子再吃沒文化的虧。”2003年,老譚決定拿出家裏經商辛苦積攢的35萬元,創辦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學費只收其他學校的一半。

  消息一公佈,家裏、村裏炸開了鍋。妻子反對,村裏人也不理解,説聰明人怎麼幹起了傻事。

  鐵了心的老譚,十頭牛也拉不回,自顧自埋頭幹了起來。他砸進所有積蓄,買來磚瓦水泥,請來工人,沒日沒夜地幹,蓋起了一棟教學樓和一棟教師辦公樓。

  沒有錢買課桌椅,老譚就挨個兒跑貴陽市的公辦學校,求人家把廢棄的課桌椅便宜賣給自己。沒有高價錢請老師,老譚就去四處打聽,請一些退休的老教師,一遍一遍往人家家裏跑,7名老師被他的執著、真誠感動,來到旮旯小村拿起教鞭。

  當年9月,一陣鞭炮聲中,扶風小學開學了。

  親切的“校長爺爺”

  “和可敬的老師們比起來,和可愛的孩子們比起來,我這點付出不算什麼”

  有了嶄新的校舍,有了執教多年的老教師,校長老譚信心滿滿地走馬上任,決定先開設四個年級。

  就這樣,老譚開始了招生,可沒想到,有些農民工認為孩子讀書沒用,是白花錢,還不如跟著大人幹點活掙點錢實在。

  見此情形,老譚急了。他和老師們挨家挨戶去勸説,講讀書的好處,一次説不通,大家就多跑幾次,見到家裏十分困難的,承諾學費可以欠著,等有錢的時候再交。

  一番苦功終於有了收穫,學校招來170多名農民工孩子。看著孩子們開心地拿起課本,聽著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老譚心中百感交集,頓時覺得,吃再多的苦也值。

  一家之主不好當,一校之長更不好當,無論做什麼事,老譚都想盡力做到最好。自己不懂教學,就給老師做好服務,拿出自家的房子,給一些無房的老師住,還免水電費,解決老師後顧之憂,家裏吃點好吃的,也不忘叫上老師們。

  孩子們有個頭疼腦熱,老譚經常背著上醫院,當成自家孩子照顧;孩子們沒文具了,家裏實在掏不起錢的,他就貼錢買;沒錢交學費的,哪怕學費欠了好幾個學期,也不讓孩子輟學。時間長了,孩子們親切地稱他為“校長爺爺”。

  “和可敬的老師們比起來,和可愛的孩子們比起來,我這點付出不算什麼。”老譚説。他暗下決心,再苦再難,哪怕傾家蕩産,也要把學校辦下去。

  好人譚校長的心願

  “把這些孩子送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學更多的知識”

  8月27日,扶風小學新學期報名的第五天,已經有360名學生報名,還有更多的家長源源不斷地帶孩子趕來,預計報名人數將達到新高,突破500人。

  “譚校長,能不能先欠著學費,我們家裏實在拿不出。”7歲的李佳佳的奶奶歉疚地説。看到老譚點頭,老人一口氣説了好多句“謝謝”。老人説,譚校長是個好人,真心為孩子們好,大家都知道,也都願意把孩子送過來。

  學生多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又成了一件令老譚頭疼的事。學校只有七八間教室,每間面積也就30多平方米,最多容納四五十個學生,根本不夠用,搭了一個活動板房,也只能勉強解決一個年級。

  想擴充校舍,老譚算了一筆賬,各個年級每學期每個學生平均下來收學費140元,500人也就7萬元,一年共14萬元,其中,17個老師的工資就要11萬,再加上購置一些辦公設施,所剩無幾。

  “有時感到很愧疚,自己能力實在有限,不能給老師們加工資,不能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上個課間操,也只能一個個班輪流上,因為沒那麼大的空地兒。”老譚低沉地説。他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多關心一下民辦學校,出臺一些扶持政策。

  辦學八載,老譚一直有個願望,希望政府能給自己劃塊地兒,“我想辦一個更大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不光有小學,還有初中、高中,這樣就可以把這些孩子送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學更多的知識”。

 

  我覺得,農民工生活艱難,主要原因就是沒文化,絕不能讓他們的孩子再吃這樣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