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鬧”
他們是一個索取高賠償的群體,他們來自不同崗位、不同階層,他們專門找一些發生醫療糾紛和可能發生醫療事故的人,採取擾亂醫院就診秩序的方式向醫院索取賠償,並從中獲利。
第一步,尋找目標。
醫鬧一般都在各大醫院駐守,尋找需要“幫助”的病患家屬。一旦病患家屬與醫院發生衝突,或更嚴重的醫療糾紛,他們便立即介入,聲稱可以幫助患者向醫院追討賠償;
第二步,收集資料。
一旦與患者家屬“達成共識”,醫鬧便開始運用一切手段收集患者病歷資料、過往病史、入院前情況、醫院資質等,盡可能收集對自身有利的相關證據,作為向醫院要價的籌碼;
第三步,協商收益。
與患者家屬協商利益分配,主要有兩種形式:
1、商議好最終的醫鬧費用,事成後結賬;
2、患者家屬開出賠償額度,醫鬧索賠到的費用多出的部分歸醫鬧所有;
第四步,執行任務。
召集人馬,靜坐、拉條幅、哭鬧,圍堵醫院,衝進急診室擾亂醫生工作,甚至毆打醫生。同時,以患者親屬身份向醫院提出高額索賠。
職業醫鬧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詳細]
2007年11月,大連市某醫院住院部大廳內,40余名披麻戴孝的“患者家屬”將花圈、橫幅擺放在醫院大廳,並準備在醫院大廳內為死者燒紙。並揚言,要卸掉醫院領導一條腿。
2009年7月,一個出生僅28個小時的嬰兒因呼吸困難入院,約4小時後在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之後,20多個死者家屬大鬧醫院,情急之下,醫生為逃出醫院從五樓窗口跳出,受輕傷。
2009年8月,一個2歲小男孩因高燒不退和肚子痛入院治療,兒內科醫生將闌尾炎診斷為腦炎,致使男孩闌尾穿孔不治身亡。死者家屬為討公道,撒紙錢、拉條幅、圍堵醫院。
2009年11月,江高鎮病人因病情嚴重轉至廣州市一三甲醫院,治療兩周後病情緩解,就在這時病人突然猝死。家屬從江高鎮帶來20多人圍堵醫院,並揚言要將醫生從四樓窗口扔下去。
然而,照“醫鬧”這麼個鬧法,不怕吃官司麼?其實,“醫鬧”在行動前都會聘請律師,掌握行動“分寸尺度”,規避警方打擊。這也是“醫鬧”長期存在的原因之一。[詳細]
據一項調查顯示,96%的受訪醫生表示其所在醫院發生過“醫鬧”,而且“醫鬧”已經嚴重影響到醫生的職業行為。自我保護越來越成為醫生行醫時的第一原則,而不是“救死扶傷優先”的古訓。
1、近幾年,醫療事故頻發,醫療行業在社會中形象降低:
*開封市通許縣人民醫院、婦兒醫院,非法倒賣産婦胎盤至藥材市場或一些賓館酒店供人“食補”,長達10年。[詳細]
*2010年8月,深圳某醫院助産士因嫌紅包太少,在手術中縫上了産婦的肛門。[詳細]
*湖南省株洲市某醫院,因醫生經驗不足致使産婦慘死在手術臺上。當産婦丈夫衝進手術室時,手術臺上只有孕婦未縫合的屍體,以及滿地血布,手術室中醫護人員集體蒸發。[詳細]
*2010年9月,山東菏澤華傑醫院打著免費檢查的幌子向“患者”收費治療,原本沒病的“患者”接受治療後出現身體不適。經查,為“醫療陷阱”。[詳細]
近幾年,一系列不合常理的醫療事故,讓百姓心中的白衣天使變得面目猙獰,為求一己之利敗壞醫德、視人命如兒戲。醫療機構往日的良好形象在百姓心中徹底傾塌,人們甚至認為,生病能不去醫院就儘量不去,那不再是救死扶傷的救命場所,而成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黑洞”。
2、醫療費用過高,患者和醫鬧都覺得醫院有錢。
一直以來,“看病貴”都是難題。藥品從生産廠家到醫院藥房,要經歷眾多的“中間環節”,到了患者手裏已經翻了數倍。加上醫院效益與醫生工資挂鉤,醫生開藥挑貴的開,以及醫院各種名目的檢查費用,一個小小的感冒動輒就會花去上千元。[詳細]
於是,患者家屬遇到醫療賠償難免會算計,每天來醫院的病人絡繹不絕,醫院肯定有錢啊。
3、維權渠道不暢,“告不如鬧”。
發生醫療糾紛後,正常的處理程序是:1、友好協商,可由法庭庭外調解;2、通過醫療事故鑒定中心做事故鑒定;3、走司法程序,患者通過民事訴訟解決問題。
然而,眾所週知,由於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權之路極其艱難。
*醫療信息缺乏透明,醫患關係不公平。
當醫療糾紛發生時,病人大多處於弱勢地位。搶救過程禁止非醫護人員“旁觀”,取證困難;最重要的證據——病例,都在醫院手中,如果醫院不提供,患者家屬只有兩手空空,拿什麼告?正如病人家屬所説“如果醫院願意合理解決醫療糾紛,誰願意去鬧啊!”[詳細]
*患者既不信任醫院,也不信任醫療糾紛解決機構。
解決醫療糾紛的正常途徑只有兩種,協商和訴訟。訴訟不但時間較長,程序複雜,專業性強,而且涉及到醫療鑒定。按照現行的體制,承擔醫療鑒定的機構同屬衛生部門。在患者家屬看來,是“老子給兒子鑒定”在做鑒定,能公平麼![詳細]
4、醫院“吃軟怕硬”的行事風格,助長“醫鬧”滋生。
為了減少自身過錯,害怕妥協後患者得寸進尺,醫院面對患者家屬時態度一般都很強硬。而在鬧過之後,醫院又為了息事寧人,選擇花錢消災。這一方面激化了醫患矛盾,另一方面也助長了“醫鬧”的行為。
患者家屬地位弱勢、維權難、對醫療機構不信任……諸多問題滋生了職業“醫鬧”的成長。似乎,“醫鬧”的出現讓患者家屬面前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事實上,患者家屬們只看到了“醫鬧”索賠迅速的一面,“醫鬧”並不是“靈丹妙藥”,相反,是一種惡性循環,其中隱藏著許多隱患。
1、威脅醫生安全
2006年,廣州某醫院醫生因懼怕“醫鬧”鬧醫院,上班時懷揣刀具。醫鬧的出現,讓醫生對職業安全存在危機感,治病不再是醫生需要考慮的唯一問題。;[詳細]
2、擾亂醫院正常秩序
2007年,大連市某醫院被40余名“患者家屬”圍堵,造成醫院無法正常診病,大量病人滯留,失去最佳診斷時間。[詳細]
3、“醫鬧”是雙刃劍 傷醫亦傷患
醫鬧是打著維護患者權利的旗號,侵害廣大患者的利益行為。雖然有律師把控尺度,但醫鬧的行為往往不可控,稍有不慎,患者就要承擔因“鬧”衍生的法律責任。[詳細]
4、“醫鬧”加大醫患矛盾
似乎,“醫鬧”確實幫助患者家屬要到了賠款,但是,並沒有“解決問題”。醫院為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開始選擇不會引來“醫鬧”的、“危險較小”的病人。於是,“醫鬧”成了加大醫患矛盾的導火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