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紅利論
李克強提出的"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是最令中國人感到鼓舞的"熱點金句"之一。關於改革,他有系統精闢的論述,關於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方法等,"改革當中既要先行先試,還得依法辦事。"李克強可謂政經兼顧,綱舉目張。
合理區間論
中國經濟要轉型升級,實現華麗轉身,政府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要保持經濟運行平穩並處在合理的區間。李克強深知GDP的真義,他不片面追求GDP。"合理區間論"體現了李克強在經濟發展上務實進取的特性。李克強的"經濟轉型升級"之道,應當屬於"質量經濟學"的範疇。
核心指標論
中國政府過往的經濟調控被人視為典型的模糊控制。調控水平和力度取決於領導人的感覺和判斷,其具體舉措也經常受企業反彈和社會公眾情緒的擠壓。李克強為宏觀調控建立了清晰的數量模型,其經濟轉型升級之道因此進入"數量經濟學"的畛域。
科學框架論
李克強強調,要形成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針對經濟走勢的不同情況,把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或控通脹、防風險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採取的措施要一舉多得,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統籌舉措論
李克強主張,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眼長遠,要有靈活性和針對性,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李克強找到了一套能夠應對中國經濟複雜局面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兼顧當前和長遠,找準政府定位,認清市場規律,不再頭疼醫頭,不再做刺激-反應式的決策。
轉型主導論
李克強始終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扭住不放。尤其是當經濟發展在合理區間內,他要力解決的是發展不可持續、難以為繼的問題。進入新世紀,亦即官方所言的中國正處於戰略機遇期。能否成功解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李克強面對許多"兩難選擇"。他必須推動轉型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對穩增長、增後勁具有雙重作用,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結構調整論
首先要調整區域結構:縮小東西差距,重發展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其次要調整城鄉結構,要縮小城鄉差距,逐步解決兩億農民工的城市化問題;其三,調整需求結構,在擴大內需的同時,穩定和拓展外需;其四,調整産業結構,消化製造業産能過剩,補齊服務業短板,像"抓工業,上項目"那樣對發展服務業下工夫、出實招。發展服務業,既穩增長,也調結構。
創新驅動論
中共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李克強十分清楚,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最大活力。依靠創新驅動能夠帶來更有質量、更有競爭力的發展。把創新與改革更好結合,中國就能贏得未來的發展。
開放促進論
目前,中國的學界和政界已經發出一股清醒的聲音:加入WTO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發達國家正在加緊構建新的貿易框架。中國必須積極審慎應對,進一步開放,通過建立自貿區、簽署貿易投資保障協議,讓渡一些空間,以開放倒逼內部改革,適應外部世界的發展變化,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
職能轉換論
李克強多次強調,政府要轉換職能,簡政放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管好。李克強總理為中國政府劃定了權力的邊界,責任的邊界,在有限和無限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這是理亂致治的關鍵。
內生動力論
從李克強的施政中不難看出,他清醒地認識到,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中國正處於"四化"同步推進的階段,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培育內生動力。中國政府過去的強勢作為人所共見,而現在,李克強在適度"有為"和"無為"之間找到了均衡點。
利力迭加論
李克強在當選國務院總理後的首場記者會上提出,要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和創新的活力迭加起來,形成新動力,並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三者都是中國高層廣泛認同的重要理念。而將三者以明晰的語言、簡潔的邏輯聯結起來則是李克強的新闡發。由此可以看出,李克強建構新的有力論述、創制引領觀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