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生村官格桑德吉

紮根高原 為古格遺址種棵樹

2010年6月,格桑德吉通過了西藏自治區組織的公務員考試,進入了大學生村官行列,通過組織分配來到了阿裏地區札達縣托林鎮托林居委會。新的工作、新的環境,對多年來一直求學在外的格桑德吉來説都是考驗,真正到農牧區工作,她才感到了農牧區基礎設施落後、各類社會資源匱乏。近兩年的時間裏,格桑德吉完成了自身的轉變,為古格王朝的這片綠做了應有的貢獻。

格桑德吉

性別:女 年齡:24歲
職務:村書記助理

地點: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札答縣托林鎮托林居委會

    格桑德吉出生於1988年2月,2010年6月畢業于西藏民族學院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文秘)專業,現任札達縣托林鎮托林居委會村書記助理。

    其所在居委會在2011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優秀農家書屋”、“阿裏地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高清圖集

村官故事

    2010年6月,格桑德吉通過了西藏自治區組織的公務員考試,進入了大學生村官行列,通過組織分配來到了阿裏地區札達縣托林鎮托林居委會。

    新的工作、新的環境,對多年來一直求學在外的格桑德吉來説都是考驗,真正到農牧區工作,她才感到了農牧區基礎設施落後、各類社會資源匱乏。近兩年的時間裏,格桑德吉完成了自身的轉變,為古格王朝的這片綠做了應有的貢獻。

    植樹護樹建大棚 城區綠化率達70%左右

    札答縣環境適宜種植物生長,托林居委會有近水樓臺的優勢,種樹搞綠化是托林鎮幾代人的共識。格桑德吉上任時,縣城內的綠化已經很好,有一個數據讓我們非常震驚,整個鎮的綠化率達到70%左右。河邊有古老的紅柳林,也許是幾千年前就在那裏的,城內的樹木從樹種來看都是後來的人們種植的,高的十多米。

    “我們在河的另一邊發展了苗圃和蔬菜大棚,現有土木、水泥結構大棚64座,農牧民群眾將參與大棚蔬菜種植,每年農牧民年均收入2萬多元,除了本縣自己吃還可以供應阿裏地區銷售。”

    為了保護河邊的紅柳,格桑德吉和居民們約法三章:不準砍樹,不準去河邊撿樹枝,不準破壞樹林。對於不準去撿枯樹枝居民比較不理解,格桑德吉解釋,撿枯樹枝本來沒什麼,可是紅柳林很茂密,進出的時候對樹林傷害很大。

    近年來,托林鎮的交通越漸便利了,大家也慢慢養成了習慣。

    洪水深夜來襲 上街叫賣樹種和蔬菜

    今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札答縣城突降大雨,苗圃和蔬菜大棚後面山洪暴發,洪水夾雜著泥石衝進苗圃和大棚裏,已經可以移栽的樹種、成熟的蔬菜很多被水沖走了。

    當天晚上接到消息,格桑德吉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到現場救災。等到天亮,他們發現很多蔬菜和樹種浸泡在泥水中,為了儘量減少損失,格桑德吉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搶救”這些蔬菜和樹種。

    著堆積成山的蔬菜和樹種,大家都犯愁了。格桑德吉和幾個小姑娘想到了辦法,拉到獅泉河鎮去賣。於是,幾個小姑娘拉著一大車蔬菜和樹種出發了。“我們在鎮裏租了一間房子住下,然後就在菜市場外的大街上擺地攤,聽説我們是受災了來買菜的,居民都很支持,賣了三四天終於全部賣出去了。”格桑德吉説起這件事的時候很開心。

    如今,托林居委會已經植樹造林共320多畝,古格遺址下的村落,放眼望去綠樹成蔭。

    家庭綠化帶動旅遊 通天水渠讓綠色留駐高原

    札布讓組常年缺水,為了解決農牧民生産生活用水問題,格桑德吉等人爭取到了65萬元修建札布讓通天水渠。通水以後,居民生活方便了,種樹也更容易了。家家戶戶的院子裏都像個小花園一樣。

    札布讓地處古格遺址腳下,周圍土林環繞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每年前來古格參觀的中外遊客達到上萬人次,隨著環境的改善,遊人成倍增加。2008年以來,札布讓家庭旅社新增到25戶,每年每戶有2萬元。新建立的民俗農家樂總投資34萬元,今年6月初試運營,到目前為止已接待國內外遊客1000多人次,純收入5萬元,托林居委會農牧民的收入、生活總體水平邁向一個新臺階。

    古格王朝留下的只有殘垣斷壁,新一代的古格人正在用他們的雙手把這裡變成一個高原綠洲。“在這裡工作,守護這片綠是我的榮耀,我希望不久的將來,這裡能吸引人的不只是遺址,還有我們呵護的這片綠色。”格桑德吉説。

記者手記

古格王朝留下的……

CNTV記者 何川

    古格王朝已經滅亡,很多遊客嚮往的只是那一堆廢墟,古格王朝留下的還有什麼?走近以後我們發現,其實還有很多很多。

    老人告訴我們,他們年輕的時候,在一年裏最重要的節日,女人們都要去寺廟跳古格旋舞,盛裝、古老的舞蹈和歌聲,現在已經成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只能在影碟上依稀看到。

    生活在古格遺址附近的這些老人,他們模糊地記得那個古老王朝的傳奇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故事以很快的速度隨著他們一起變成了塵土。

    我們看到一條條泊油路通向被稱作古格遺址的那片廢墟,與此同時,我們也把自己隔絕於那段曾經輝煌的歷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