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立秋後如何調整飲食 多吃酸味水果、多喝豆漿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4日 10: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8月7日是立秋,作為夏秋交替的重要節氣,之後晝夜溫差也會變大,不少市民也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近日,記者走訪部分酒店,發現有些酒店也開始為秋季菜品做好上市準備。

  立秋後氣溫仍然很高,不少市民還會選擇一些涼食作為主要的食物。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白天的時候天氣有些悶熱,為了涼快,會選擇一些涼麵、涼皮作為主要的食物,“晚飯就不會與立秋前一樣選擇涼性較強的食物,一般會選擇炒菜、饅頭。”

  東營市人民醫院醫生提醒廣大市民,不要因為解暑,就暴飲暴食或者吃些過涼、口味較重的食物,人的胃腸相對較弱,過度刺激胃腸,容易患上一些胃腸疾病。要少吃些較涼的、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可以多吃些水果。

  部分酒店也準備適時推出季節性食物。東營某酒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再過一段時間,天氣就會變涼,酒店也準備推出一些滋補菜,“我們準備推出一些像砂鍋一類的菜品,涼菜等涼性的食物將會減少。”另一家酒店的負責人表示,過兩天將去東北,學習一些燉菜技術,“回來以後推出一些滋補的菜品,也比較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口味。”(記者 嵇磊)

  立秋後如何調整飲食

  在養生學上,飲食是很重要的,那麼立秋後在飲食上我們需要做哪些調整呢?

  立秋後多吃酸味的水果

  立秋後,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下列食品可供選擇:

  蘋果:中醫認為,蘋果具有生津、潤肺、除煩、開胃、醒酒等功用,對消化不良、氣壅不通者,可榨汁服之。

  現代醫學認為,蘋果還能預防和消除疲勞,蘋果中的鉀能與體內過剩的鈉結合,並使之排出體外。食入過量鹽分時,可吃蘋果來幫助排除,所以吃蘋果或飲蘋果汁對高血壓患者有益。

  葡萄:性味甘、酸,鮮食酸甜適口,生津止渴,開胃消食,但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食多令人腹瀉。

  楊桃:性味甘、酸、平,其果能生津止渴。秋天若患風熱咳嗽,可把楊桃洗凈鮮食;若患小便熱澀,用鮮楊桃2~3個,洗凈切碎、搗爛成汁,溫開水沖服,日服二次;若患咽喉腫痛,將鮮楊桃洗凈生食,日2~3次,每次1~2個。但本品多食傷胃,尤其是平素脾胃虛寒者更要少食。

  檸檬:味極酸,具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等功用,檸檬酸由檸檬在各種水果中含有機酸最多而得名。高血壓、心肌梗塞患者常飲檸檬飲料,對改善症狀大有益處。

  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有散瘀、消積、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腦、防暑、增進食欲等功效,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十多種疾病都有顯著療效。

  多喝豆漿能清肺化痰

  秋季在飲食調養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説,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秋燥傷陰。下列飲食可供選擇:

  銀耳:又稱白木耳,是一種有補益作用的名貴補品。其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具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益氣、健腦等功效,常用來治療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老人身體虛弱、消瘦、食欲不好等症,與黑木耳比,其性偏涼、養陰生津作用比黑木耳強。

  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用,適用於秋燥或熱病傷陰所致的幹咳、口渴、便秘,以及內熱所致的煩渴、咳喘、痰黃等。

  芝麻:性味甘平,有養陰潤燥、補腎益腦、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陰液不足所致的腸燥便秘,皮膚乾燥及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頭髮早白、腰膝酸軟。

  藕:性味甘涼,是止血、生津的良藥,富含澱粉、鈣、磷、鐵及多種營養素,尤其是含維生素C最多。

  菠菜:性味甘涼,能滋陰潤燥,養血止血,通利腸胃,可用於津液不足之口渴欲飲、腸燥便秘、貧血等。

  豆漿:將大豆浸泡,磨為汁,濾去渣,經煮熟而成。性味甘平,功能補虛潤燥,清肺化痰。常用於久病肺虛咳嗽及痰火哮喘。

  鴨蛋:味甘鹹,性涼,功能滋陰、清熱,可用於陰虛所致的咳嗽痰少,咽幹痛,以及肺胃虛熱所致的口渴、痰咳、便乾等症。

  蜂蜜:既是滋補佳品,又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這兩種單糖均能直接供給熱量,補充體液,營養全身。對於津液不足諸症,脾胃陰虧或氣虛所致的胃脘疼痛等,均有一定療效。

熱詞:

  • 立秋
  • 性味
  • 飲食調養
  • 腸燥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