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六老人在瀋陽建立中國首家捐獻遺體志願者俱樂部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2: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遺體捐獻志願者之家”

  70歲的吳梅臣是6名正式會員之一,也是6名創始人中唯一的女性,在於佐良的感召下,她不但決定自己捐獻遺體,還帶動她全家7口人一起加入了捐獻遺體的隊伍。

  “子女開始也反對,但經過無數次思想工作之後,我能理解的東西,他們也能理解。”吳梅臣告訴記者,一切都是在春節的年夜飯上搞定的。一開始説到她要捐獻遺體,幾個子女死活也不幹。大兒子先忍不住了,“你不是讓我丟人嗎?爸去世時就希望你死後還能跟他在一起,現在,連在一起的墓碑都替你們買好了,你不能丟下他不管呀!”

  聽到子女的態度,吳梅臣的淚水禁不住流了出來,“你爸他如果地下有知的話,也會為我高興,他是一個開明的人,知道我死後作點貢獻還要遭到你們的反對,在地下也會不安。”

  她告訴子女,身體不過是人在地球上居住的帳篷,隨著生命離去,這個帳篷最終是要損壞的,趁著它還沒有損壞的時候,讓它各個部件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生命也會因它所發揮的作用而得到延續。

  聽罷,幾個子女算是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先是大兒子同意,接著二兒子,二女兒,還有他們的愛人也都同意了。團圓飯也越吃越高興,吳梅臣趁機把遺體捐獻的好處給子女們來了個徹底灌輸,結果不但大兒子、二兒子、二女兒以及兩位兒媳婦先後加入捐獻志願者行列,連遠在美國的大女兒也表示回國後要填寫捐獻申請書。

  如今,由於吳老家裏7口人都是志願者,被稱為“遺體捐獻志願者之家”。

  同意作捐獻者70多人

  于佐良很滿意俱樂部成立後已有的成績,特別是開通了熱線之後,每天有無數電話打來詢問遺體捐獻的步驟程序,已經登記同意準備做最後公證的人就有70多位。“這一切讓我們俱樂部志願者感到很欣慰。”于佐良説,他幾十年的夢想也一點點變為現實。

  經費成了發展瓶頸

  遺體捐獻俱樂部的成立得到了當地醫學院的積極響應,在俱樂部的建議下,這些接收單位分別制訂出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和規範的操作流程,使遺體解剖更加文明化。幾個遺體接收單位在解剖室設置了靈堂,方便家屬悼念捐獻遺體的親人。接收單位還許諾,遺體解剖後保證將各個器官重新放在一起,然後火化,最後將骨灰交給他們的親屬。

  目前,俱樂部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在大連醫科大學的支持下,他們在鐵西區租了一間老房子,買了幾件舊桌椅專門辦工,並開通了熱線,為有捐獻意願者提供諮詢。

  然而,這個民間自發成立的組織到底能走多遠,所有成員都不清楚。作為俱樂部的主任楊東文同樣顯得茫然,“經費成了最大問題。”

  去年12月,俱樂部成立初期宣傳所需要的會場、打印資料、製作條幅,都是由隊員自己掏腰包解決。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他們就在志願者家中輪流舉行,雖然志願者對此都很認同,但他們的子女難免會感到忌諱。為了避免尷尬,他們將“會議室”搬到了商場的休息凳上,大家對此戲稱為“打遊擊”。

  如今,雖然有了固定場所,但只有半年的租期。“半年後怎麼辦呢?”記者問。楊東文的回答是:“只能走著看。”但楊東文相信,他們即便回到過去的遊擊狀態,也一定能繼續下去,“因為這些老人志願者清楚遺體捐獻的意義所在。”記者 杜琛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解放日報,時間為2005年3月4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瀋陽
  • 捐獻遺體
  • 志願者
  • 俱樂部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