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80後女孩堅持10年辦留守兒童學校 入國家宣傳片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01日 03: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靈和學生們在包餃子。(圖片來自受訪者與視頻截圖)

  國家宣傳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從左至右),郭明義、朱邦月、阿裏帕、李靈、張正祥、翟墨。(圖片來自視頻)

李靈在街頭收書。(圖來自網絡)

  80後女孩10年堅持自辦“留守兒童”學校 “最美鄉村女校長”李靈亮相國家形象宣傳片

  文/本報記者 肖歡歡

  系列報道之一

  她是一名80後。十年前,她從師範學院畢業後做出了驚人選擇到偏僻鄉下辦學校免費教留守兒童。如今,她的希望小學已經有523名學生。她既是校長,也是老師,但她更多的是扮演著留守兒童的媽媽角色。十年間,她曾推著三輪車到大街小巷收破爛,為的是讓孩子們有課外書讀;她至今仍欠債十萬元,卻對苦澀生活甘之如飴。她用實踐證明著,80後是有夢想的一代。

  她,就是被譽為“最美鄉村女校長”的河南週口淮陽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李靈。

  近日,出現在“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中的李靈再度在老家河南颳起“旋風”,她成了普通中國人的代表。究竟是怎樣一份執著讓她視困苦險阻為“浮雲”?“我是一名鄉村女教師,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我就是523個孩子的媽媽。”李靈如此輕描淡寫地總結十年的堅守。

  開篇語

  本月17日開始,一則60秒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時報廣場戶外大屏幕循環播放,在海內外引起極大反響。在宣傳片中,除了姚明、章子怡等星光熠熠外,鄉村女教師李靈、維吾爾族老媽媽阿裏帕、熱愛航海的翟墨和鞍鋼工人郭明義等不為美國人熟知的草根英雄也出現在宣傳片中,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代表。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職業各異,但都有著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他們在用微笑訴説著普通中國百姓故事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現出一個友好熱情、蓬勃發展的中國,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他們也成為中國的“形象大使”。

  總有一種力量催人奮進,總有一種感動觸及心靈。這些代表著國家形象的“草根”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故事?平凡的他們都有怎樣的“傳奇”?春節前後,本報將為您呈現這些“小人物”背後的“大故事”,敬請關注。

  2009年6月,鄭州街頭,一名20多歲的收破爛女子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她一邊奮力蹬著三輪車,一邊吃著饅頭,還就著自帶的開水喝上兩口。這個場景,被一個名叫“莫笑書生無情”的網友拍攝併發到網上,“希望每一個曾經有過這种經歷的人,可以稍稍給女孩盡一點力量……”

  為辦學收破爛意外“成名”

  這張照片迅速在網上流傳,很快人們知道這個女孩叫李靈,是河南省淮陽縣一所希望小學的校長。由於書店的課外書太貴,一本書起碼要15元,為了讓自己的學生有書可讀,她只好蹬著三輪車四處收購舊書。李靈的事跡經過媒體報道後,很快引起極大反響,她被親切地稱為“最美鄉村女校長”。2009年,她當選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李靈的家在河南省淮陽縣許灣鄉程寺村,離學校三里遠。母親劉桂芝是樸素的農村婦女。“當時靈兒去鄭州幹啥,俺都不知道。”她回憶,起初全家以為女兒是去遊玩。但後來報道出來後,她才知道,女兒原來是走街串巷“收破爛”。

  淮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大部分青壯年都離開家鄉外出務工,很多兒童長年見不到父母。李靈説,好多村都沒有學校,孩子們面臨著輟學。2001年,她從淮陽師範學校畢業後,就開始琢磨辦一所小學。“可能跟我的性格有關,我就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當時我想把自己所學派上用場。”李靈如此回憶自己辦學的初衷。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李靈的父親李丙興是一名執教40多年的農村教師,母親在家務農,家裏經濟拮據。僅憑父親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資和母親養豬種菜的收入,白手起家的李靈很難籌齊辦學校的啟動資金。

  後來,父親李丙興幫李靈在附近的曾莊村租下了一片約5畝的空地,並向親友借了幾萬元建起校舍。學校辦起來後,老師卻成了難題。李靈説,起初學校只有她一名老師。無奈之下,她只好拉來跟自己同年從師專畢業的表弟當老師。

  油印機、課本等則是李靈從舊物中買來,簡單翻修後派上用場。“我有空就去廢品收購站或其他學校,一本書,一把椅子,一個電腦鍵盤,就像老鼠搬家一樣,找到一件就像寶一樣把它淘回家。”

  曾想放棄因孩子而堅持

  隨著學生不斷增多,教輔材料缺乏成了李靈的最大心病。一本故事書從一年級要講到三年級,還要一遍一遍地講。孩子們對書本渴望的眼神,讓李靈産生了一個大膽想法:讓學生和城裏孩子一樣也有課外讀物。於是就出現了開篇的一幕。

  畢竟是27歲的大姑娘,蹬著三輪車上大街收書,李靈有些難為情,也不好意思吆喝。一位大媽在得知李靈的想法後,把孫子用過的課外書都送給了她。慢慢地,收書的三輪車前熱鬧起來,很多人逐漸知道李靈的用意。有好心的居民看到她中午啃燒餅,就給她送水。短短15天,她就收到了5000多冊圖書。當回到學校時,孩子們圍了上來,校園沸騰了。“孩子們比買了新衣服還高興,那個時候我覺得特別偉大,自己再辛苦點也是值得的。”

  李靈告訴記者,學校雖小,事情卻千頭萬緒,有時自己累了一天后雙腿都動彈不得,深感一個人力不從心。2006年,李靈自己也曾想過放棄。但她不好意思説,就讓上課的老師先跟孩子們説。然而“孩子們圍著我説:"老師你別走,將來我給你買好多漂亮的衣服",還有些孩子從家裏帶了一把瓜子,還有一個男孩帶來了烤地瓜給我吃,就是想讓我留下。我當時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心軟了。”

  在李靈看來,她和孩子們之間難以割捨的依戀是她堅持十年沒有放棄的最大原因。

  “我就是523個孩子的媽媽”

  李靈的名氣越來越大,她的希望小學也備受關注。前年學校只有300名學生,如今學校一共有五個年級的523名學生,還有16名教師。甚至鄰近鄉村的孩子也跑數十里山路,慕名就讀。如今的李靈既是校長,又是思想品德課教師。以前她每天要上7節課,如今她每天只有兩三節課。每天早上7點多,李靈就要去接一些住得遠的孩子們上學。“哪個孩子病了,家裏有事,我都要掌握。要是將來能辦個宿舍,讓孩子們住校就好了。”

  學校的辦學條件依然艱苦,也是讓李靈揪心的地方。學校沒有操場,教室門前一塊三四百平方米的空地,是孩子們課間玩耍的地方。眼見明年就要新增六年級的學生,但新校區還沒建好,這也讓李靈分外焦急,最近一直在四處奔波忙著辦手續。

  “我也有很無助的時候。比如説學生多了,教室不夠用就要想辦法。男人能幹的活我都幹。白天感覺不到累,小孩子在旁邊跑來跑去我很有精神。孩子們都放學了後,我感覺自己其實很累,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甚至很慚愧。為孩子們做的還是不夠多,恨自己的能耐有限。”李靈感慨地説。

  教學區最南端的一間小屋現在是“希望書屋”,存放著學校最近幾個月以來受贈的幾萬冊圖書。李靈説,每當看著書屋,自己就幹勁倍增,因為有這麼多熱心人士一直在默默地支持。

  除了校長、教師外,李靈的身份更多是523名孩子的媽媽。學生病了,她拿出不多的積蓄為他們求醫問藥。希望小學的孩子有80%以上是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見不到父母,有些孩子很內向,不願意説話。尚未結婚的李靈,不僅要當“媽媽”疼他們,還要讀懂孩子的心思。“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已經缺少關愛了。我就是523個孩子的媽媽。我不敢保證我的學生將來都成才,但起碼都過得快樂,身心健康。”

  如今,李靈的父母都在給她的希望小學免費“打工”。他們居住的小屋是一個由塑料布搭建成的“臨時建築”,頂棚覆蓋石棉瓦,不足15平方米。冬日的“穿堂風”呼呼地從縫隙處吹進來。母親幫忙給孩子們做飯、幹活,李靈88歲的姥姥則在家種著一畝多地的菜,她也會經常送一些蔬菜到學校,支持外孫女。

  不願麻煩人新校仍缺資金

  被媒體報道後,李靈的學校共收到了20萬元的捐款。她把所有的賬目公開,每筆錢的去向都清清楚楚。除了添置教學用品外,剩餘的錢都拿來翻新和新建校區。以前因為建校李靈背上了近10萬元的債務,但她卻沒把舊債還上。“不能用善款去還我個人的欠賬,良心上過不去。”李靈表示,還好債主都是自己親戚,他們也都沒催著要。

  如今,在學校吃飯的學生一頓交一塊錢就能吃三四個饅頭。儘管如此,李靈還是讓食堂儘量把伙食辦好點,除了饅頭,還有包子,每週學生還能吃油炸丸子。

  她坦言,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建設資金不足。“有時候真是二分錢難倒好漢。我只好一個人躲到角落裏哭,哭完還得繼續樂觀地笑,不能讓別人看到我有困惑。”

  去年,淮陽縣批准李靈14畝地用於新校園建設。新校區距老校區只有幾百米,但面積卻是原有的3倍。如今新校園建設仍面臨資金不足,不過,資金缺口有多大,她卻不願意透露。“説實話,現在的困難跟5年前相比根本不是困難,我感覺自己沒做什麼,社會卻給了這麼多關注,感覺自己欠下了很多感情債,實在是不好意思再麻煩別人。”

  説起新學校,李靈頓時來了神采。儘管新校區只剛剛建起圍墻,但李靈説,“最希望的是能建起宿舍和食堂,給孩子們一個溫馨的家。學校門口設個文化長廊,裏面是文化大院,除了標準化教室,還要有圖書室、電腦室、音樂教室和學生宿舍。用不完的地,可以種點菜,讓孩子們自己勞動。”

  而讓李靈欣慰的是,希望小學的教學質量不錯,在全鄉數十所學校裏一直排在前五名。

  做夢也沒想到會代表國家

  由於過分操勞,今年才29歲的李靈額頭上已有了魚尾紋,像三十幾歲的人。

  剛從學校畢業時,身高1.68米的她體重是120斤,現在,李靈的體重只有90多斤。但她卻笑著説:“這樣也好,不用操心減肥。”此外,李靈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她還患上心肌炎,最近經常感到心跳加快、胸悶。但她特別交代記者別寫出來,以免讓父母和學生擔心。

  但輕描淡寫卻抹不去李靈所面臨的壓力。如今在整個河南,李靈都成了名人。尤其是最近入選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走在當地的大街小巷,都有人認出她。為此,每次上街她都用厚厚的冬裝把自己包裹起來,就怕別人認出她。

  李靈坦承,成為“明星”讓她的學校有了很大變化,有人給學校捐款、捐書,“一窮二白”的學校現在也有了電腦和電視機。電視機主要用來上音樂課時播放音樂、教學片及讓學生們收看新聞聯播。

  不過,成名的煩惱也不少。平時李靈需要應對的接待採訪也很多,還要經常參加各種會議。“做夢也沒想到我會代表國家,國家給了我這麼多榮譽,除了自豪和興奮外,我最怕別人説我是名人。其實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有些家長把孩子送來,就説一句話"把孩子交給李靈,我放心"。我就怕做得不好,辜負了大家。”李靈説。

  整天操心著學校的事,29歲的李靈的個人問題也讓父母頗為操心。但在李靈看來,現在還不是操心這個的時候,因為新校園正在緊張建設中。學校的一位老師也告訴記者,其實有不少人來為李靈介紹對象,但她實在太忙了都顧不上聯絡。

  李靈的母親劉桂芝也只能替她幹著急。在河南老家,女孩子到這個歲數小孩都上小學了。

  “你看她還不到30歲,皺紋都已經有了,手都粗了。説心裏話,俺怕人家説她不像個女孩樣兒,辦個學人都辦傻了,將來誰還敢上門提親?”劉桂芝説。

  今年春節,李靈的希望小學有46名學生的家長不回家。李靈説,她準備接學生到學校過個團圓年,為他們做一些好吃的。而今年春節,李靈全家也都將在學校的小屋中度過。

  “現在我有兩個願望:第一個願望就是現在學生多了,我希望我的新校區能夠早日建成;第二個就是趁著自己還年輕,能站出來為更多的孩子們奉獻愛心,成立一個"李靈關心留守兒童基金",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上學。”李靈説。

  主創解讀

  可愛的中國人更能表達真實中國

  國家形象片是如何創意策劃?為什麼要採用“人物篇”形式?為什麼會將“草根英雄”推向前臺、展現給世界?主創方靈獅公司的有關負責人道出了國家形象片背後更多的深意。

  再美的風景都不如可愛的人

  出品人兼總製片人沈讚臣認為,中國的形象早已走向世界,只不過這是第一次從更加廣闊的範圍,以“中國人”為要素,從展現“當代中國風貌”的角度來拍攝,因此有著歷史性的意義。

  “國家的改革開放,社會的發展,中國與世界在政治、經濟多方面合作的開展,提出了向世界介紹"我是誰"這樣一個需求,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展示"自我"提供了基本條件。”

  “主創們天馬行空,但最終還是歸結到一個字"人"。因為再美的風景、再發達的經濟成就,都不如可愛的中國人更能表達真實的中國。”沈讚臣説。

  片中人是中國的“民間大使”

  總策劃人朱幼光是最早提出拍“全家福”創意的人之一。事實上,選擇“人”作為要素來表現中國,是整個創作團隊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確實有一些批評的聲音,認為人物的擺拍不如風光、景物好看。”朱幼光説,“但是,風光景物能代表的內涵太有限了,主創團隊關注的焦點是"人物"背後蘊含的深意。我們要讓外國人看到片子就意識到,這就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中國。”

  正是從“鮮活”這樣一個要求出發,創作團隊才確定了將“人”作為片中的唯一要素。因為人是和一個時代聯絡最緊密的要素,人物最能體現一個時代。個人的命運永遠不能脫離時代的大背景,而對時代的描述,本質上就是在描述這個時代的人的言行風貌。“我們選擇的對象,一定要能展現中國人的優秀品質:勤勞、聰明、善良或者堅強等等。”朱幼光説。

  沈讚臣説:“我們希望外國人能夠了解中國各行各業、各階層人民的形象,力求展示中國人的精神風貌,讓外國人更了解中國人友好、崇尚和諧的思想理念。片中出現的人物,其實就好比是中國的"民間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