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巧妙回答孩子“我從哪來”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0日 12: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太平洋親子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這個問題,都覺得難以啟齒,往往就用: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現在不能告訴你,説了你也不懂這樣的話來敷衍,更有甚者,用“你是從垃圾箱裏撿來的”、“你是從樹上摘下來的”來哄騙敷衍孩子,這對於兒童正確理解性知識是沒有好處的,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比成人們想象的早熟,而且獨生子女大多敏感任性,用這樣的答案回答孩子往往弊大於利,倒不如坐下來跟孩子認真地解釋懷孕的相關知識,讓孩子真正明白道理,他們反而會比你預料的更成熟。

  需要回避嗎?

  實際上,“我從哪來”,“我是誰生的”這些問題,一直是孩子們極關心的問題。但大人們總覺得難以啟齒,因此經常採取回避的態度。

  西方童話故事中告訴孩子們“小孩兒是鵜鶘用嘴銜著從溫暖的國度裏帶回來的”;而含蓄的中國人卻將同樣的意思表達得更加簡單,“你是樹杈中長出來的”或“路邊撿回來的”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各種各樣的傳媒已經將我們完全包圍。孩子也經常在媒體或流行文化(如電子遊戲和電影)中接觸到遺傳、繁殖或生殖等概念。

  一方面是無限豐富的信息源(刺激),另一方面是遮遮掩掩的父母,二者間的巨大反差更是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適當地為孩子們講解一些有關生命、遺傳和生殖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能明白那些遺傳和生殖的知識嗎?

  別擔心,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們已經給出了答案:大部分5 歲左右的兒童能夠知道動物和人類的子代來自同種親代,能夠判斷孩子與父母在生理而不是心理特徵方面相似,並且理解這種相似是由出生造成的。

  一些研究也證實,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進行指導,以豐富他們的生命遺傳和繁殖的概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非常有效。這不僅能夠促進學前兒童科學生物概念的發展,而且還會為他們日後的生物學學習打下重要基礎。

  如果他問:“我從哪來?”

  可以這樣回答:爸爸身體裏有許多小魚魚,這些小魚魚叫做“精子”,媽媽身體裏有個小泡泡,叫做“卵子”。當這些小魚魚遇到小泡泡時,都爭先恐後地衝向小泡泡。那個身體最強壯、反應最靈敏、跑得最快的小魚魚衝到了小泡泡的跟前,一下子鑽進了小泡泡的身體裏。現在,小泡泡和小魚魚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細胞,叫“合子”(受精卵),這個新的細胞只有鉛筆尖那麼大。於是,媽媽懷孕了。慢慢地,這個細胞越長越大,長成了一個小寶寶。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是最棒的,因為在成千上萬的小魚魚中,只有跑得最快的冠軍小魚魚才能和小泡泡結合在一起,長成爸爸媽媽的寶貝!

  小寶寶住在媽媽的肚子裏,依靠臍帶來從媽媽體內汲取營養。他/ 她長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大。200 多天過去了,小寶寶已經從媽媽肚子裏吸取了足夠的營養,長得也足夠大了,他/ 她可是從鉛筆尖兒那麼點兒長起來的呀!媽媽的肚子再也住不下了。小寶寶現在很想從媽媽的肚子裏出來,看看親愛的爸爸媽媽,看看外面的世界,再換一間大屋子,於是,他/ 她開始使勁兒了……

  哎呀呀,媽媽的肚子開始痛了。爸爸趕緊把媽媽送到醫院,在那兒,會有醫生和護士幫助媽媽。媽媽使出全身力氣,寶寶也使勁兒往外鑽,終於,隨著一聲嘹亮的啼哭,寶寶出生了!

  小寶寶一齣生,就會從媽媽的乳房裏吮吸乳汁,所以醫生剪掉了沒用的臍帶。在醫院住了幾天后,小寶寶回到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