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我的家鄉在哪?”(資料照片)
“名人故里”之爭何時休
近年來,爭奪名人故里歸屬權事件時有發生。日前,趙雲故里爭奪戰硝煙未散,幾省對“西門慶故里”的爭奪又走上前臺。名人故里之爭,是出於發展文化産業的需要,還是由於片面爭奪經濟利益所致?記者為此走訪了有關專家。
如此爭奪為哪般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地方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或者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出現一種文化焦慮。它可能發現自己原有的文化根基不夠深厚、文化色彩不夠濃厚,成了其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經濟繁榮以後,人們很容易要求地方上有一種文化上的説法、文化上的發展。這時,當地的文化淵源、文化古跡,與歷史文化名人有關的東西都會被刻意凸顯出來。這在歐洲、美國也很常見。
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的熱情本身也是應該肯定的。像麗江古城、上海外灘3號,山西打造的晉商文化等,我們可以學習這些成功經驗,找準本地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如果要以歷史名人的誕辰、事件等為由頭,政府出資、出面組織此類紀念活動,應該謹慎,不同城市應有不同選擇。真正有歷史文化生活積澱的城市,用這種方式來整合資源還是有必要的。但生拉硬拽、牽強附會地與歷史名人或歷史事件套上關係,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王石(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
要説爭奪名人故里與文化發展毫不沾邊,也不儘然,但主因卻往往是所謂打造地方名片、招商引資之類。我曾看過某地一個宣傳冊,內中宣稱伏羲當年延著黃河到達該地,是“最早的外來投資者”,後面就是當地招商引資內容。這不是尊重,這是利用。
歷史文化名人是重要的文化遺産和文化資源。注重本地資源、注重名人效應,並以此創立和營銷城市形象、發展文化旅遊本屬十分正當的事業。名人牌要打,但要打得恰當,打出文化精神。如浙江寧海創辦“開遊節”,即是巧用徐霞客的遊記,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徒步旅行者和本地區幾十萬人的參與。呼和浩特已經連續舉辦十屆“昭君文化節”,不僅時間、地點、人物、主旨極為恰切,而且凸顯了民族團結。
裴鈺(天津市歷史學學會理事):
對名人故里爭奪應實事求是地看待。我認為“故里經濟”主要是文化旅遊。首先要承認“故里經濟”在不少地區的確促進了民生發展,特別是對於中西部地區,文化旅遊常常對地區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起到比較關鍵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充分挖掘各自的文化資源,故里之爭其實是能共贏的。比如炎帝故里之爭中的陜西寶雞和湖南株洲,兩者都很好地傳承著炎帝文化,相關文化旅遊也比較繁榮。另一方面,如果“爭奪戰”的一方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苦幹而不是炒作上,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如黃帝故里之爭中的陜西黃陵縣,當地旅遊業年均遞增27.2%,遠超當地其他産業的增幅。
但是,在承認開發“故里經濟”具有一定的經濟合理性的前提下,我們對少數地方的某些“超常”做法需要做出提醒乃至警醒——在文化旅遊的開發利用中,首先必須保持決策冷靜。其次要堅守經濟理性。我們更要認識到,目前大約30個左右的有爭議的名人故里集中了眾多大項目,而多數沒有爭議的名人故里保護卻不是100%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