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2月23日 14: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記者應有的“三力”
在《焦點訪談》的不同場合,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焦點訪談》的記者必須是一個有“能力”、有“毅力”、有“魅力”這“三力”齊全的記者。當然要完全做到這些,是不太現實的,但是起碼可以從中看出,《焦點訪談》對記者要求的標準是很高的。
能力
在《焦點訪談》,一説能力,必然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指必須要具有政治判斷能力。從事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應該有敏銳的政治頭腦,必須吃透政策,懂得當前宣傳的大政方針,清楚時代背景,掌握社會輿情,如果沒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在中國你最好不要做記者,或者説你最好不要當《焦點訪談》的記者。另一個就是指必須具有業務創作能力,走進廣闊天地,目光敏銳,身手迅捷,善於捕捉鮮活的“獵物”;同時還要像廚師一樣,不僅善於採買,更善於烹調,選擇新鮮的原料,做出美味佳肴。兩種能力缺其一,都不是合格的《焦點訪談》的記者。
1998年6月份,《焦點訪談》的兩名記者前去河南正陽縣,調查該縣糧食局在糧食收購、儲存和管理上存在著很大虛假問題。當時對夏糧收購,國務院三令五申要求加強管理,不許弄虛作假。這個事件是個好題材,正是“政府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但是由於是封匿名舉報信,無法找到線人,沒有知根知底的線人配合,那將給採訪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有可能使節目夭折。因此如何在茫茫人海中不露聲色地找到線人,是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帶著這一線希望,記者悄悄地來到了正陽縣城。
記者憑著多年的採訪經驗,首先判斷不能直接到鄉下去採訪。那樣的確會發現一些問題,但是一旦暴露身份,就會打草驚蛇,使對方警覺了,把所有信中反映的問題,進行重新佈置、造假,繼續矇騙記者,記者就有可能抓不著最鮮活的第一手材料。同時他們還決定也不能直接跟市委宣傳部説“我們是《訪談》的,來了解這個問題”,那就等於是炸了窩了。
記者躲在招待所裏,仔細地分析來信,最後從信的字跡、語氣,還有寄來的有關表格當中,感覺舉報者是當地糧食局的某個領導,否則不會知道得那麼清楚。
於是記者決定先去糧食局看一看,跟主要領導接觸一下,聊一點別的問題,看看他們的語言、表情。對方挺認真,熱情接受了記者的採訪,編導記者煞有介事地問,攝像記者拉出架勢拍攝。期間攝像記者遞了個眼色給同伴,便藉故去廁所離開了,他先來到糧食局的行政辦公室以找報紙為由聊天察看情況,沒想到看報紙時赫然發現辦公桌玻璃板底下,有張他們本系統的電話號碼,局長、副局長、書記、副書記、工會主席的,家裏、辦公室的全有!記者當時機靈一動,順手全抄下了。回到採訪現場,又與同伴遞個眼神,雙方心領神會,草草收場,便打道回府。
這個電話號碼用處太大了!電話號碼一拿到,不用驚動任何人,逐個給主要領導打電話,如果是寫信的人,馬上就會知道。果然,他們只打了兩個電話,就有一個局長接了電話説:“你們是《焦點訪談》的?好,我一會兒去看看你們。”雙方一見面,一握手,一看證件,局長馬上説:“信是我寫的。我把有些情況當面跟你們談談。”
這個縣的糧食庫存虛報了一億公斤,按照政策規定,糧食有庫存就可以向國家申請相應的糧食貸款和糧食補貼,而一億公斤,想想看他們可以騙取國家多少糧食貸款和糧食補貼啊!如果全國的幾千個縣都這樣的話,我們國家不就空了嗎?所以當這個題為《賬上竟能長莊稼》的節目于1998年7月份播出時,它有多大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個節目後來獲了新聞評論部的金獎。
記者的智慧可見一斑。
毅力
電視新聞工作者是一項腦力加體力的工作,不僅要求事實準確,客觀公正,而且要快速及時,新鮮活潑,更重要的是要對黨和人民負責。所以,常常使從事這項工作的編輯、記者筋疲力盡。“精疲”,就是要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力盡”,就是要到處奔波,耗盡體力。而在繁雜艱辛的新聞工作中,新聞輿論監督工作又是最難的。
輿論監督的難,不是難在一時一地一人上,而是從一開始就開始難,沒有一個環節可以輕鬆,一直到節目播出了還不算完,因為有的被暴光者受到了打擊,恨死你了,還要想方設法伺機報復你,以解心頭之恨。而《焦點訪談》恰恰是以輿論監督見長,恰恰是要去啃這個“硬骨頭”的。對於《焦點訪談》在輿論監督中碰到的困難,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徐光春曾總結為採訪難、取材難、獲得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難、解決問題難的“四難”。
採訪難。宣傳先進典型,宣傳工作成績,這是很受歡迎的事。《焦點訪談》不了解情況,有關部門和單位會主動向你提供材料;宣傳的典型和內容沒有納入宣傳部門和新聞宣傳計劃,有關部門和單位會千方百計主動來做工作,要求列入宣傳報道計劃;記者要去採訪,不用你買車票,派汽車,有關部門和單位會把火車票送來,或者派汽車來專程接送;記者要採訪的對象,沒等你提出名單,有關部門和單位統統給你安排妥當。可《焦點訪談》進行輿論監督卻是另一種情況,記者常常吃“閉門羹”,不予接待,不安排採訪。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有的人還對堅持採訪的記者強行阻攔,限制記者的行動,甚至拘押、囚禁。
取材難。《焦點訪談》進行輿論監督需要大量事實準確的材料,以充分可靠的根據來説明問題的性質和程度。可是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由於常常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使輿論監督缺少足夠材料,特別缺少能説明問題的足夠材料。結果在記者手中,有的材料無足輕重,有的材料不實事求是,有的則是有意編造的假材料送給你。
獲得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難。現在對於《焦點訪談》進行輿論監督,有幾個方面是大力給予支持的。首先是中央支持,關於加強輿論監督的工作,已寫進中央的重要文件和決定,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講話支持《焦點訪談》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其次是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人民群眾不僅對《焦點訪談》的輿論監督拍手稱好,而且還積極主動地提供情況,提供線索,提供材料,幫助《焦點訪談》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再則,新聞宣傳主管部門支持,黨委宣傳部門積極鼓勵和具體指導《焦點訪談》進行輿論監督,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但是,《焦點訪談》記者要獲得被監督人所在單位和他們的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比較難。由於“家醜不外揚”、“子行醜、父無光”、“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等思想作怪,不少單位的負責人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於屬下、轄地被揭短亮醜,往往採取不支持、不合作的態度。
解決問題難。被《焦點訪談》輿論監督曝光的人和事,如何及時處理和解決,也成為一個難題。有的地方找藉口説事實有出入而不予解決;有的地方口服心不服,只作檢查不解決問題;有的地方以事情複雜為由,拖而不決。輿論監督沒有結果,沒有回音,就會在公眾面前失去信譽,失去支持。
面對這麼多困難,毅力對於一個記者,太重要了。毅力也許是輿論監督記者永遠擺脫不掉的命運,沒有毅力就做不了輿論監督記者。其他條線的記者,可能往往看到的是笑臉,還有看見看不見的各種實惠;做一個輿論監督記者,看到的都是白眼。你必須像一名礦工一樣,以大無畏的精神走進深黑無邊的礦井,深入到掌子面,不辭辛苦,奮力挖掘,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閃光的寶藏。但是《焦點訪談》常常是去曝光別人,戳人家的老底,十分不易,許多情況下你可能拼死累活,仍然一無所有。何況有時候並不是你的原因,採訪很成功,素材很豐富,節目很流暢,製作很精良,導向也正確,觀點也明確,但是由於其他客觀原因,還是不能播出,這時你的意志是否依然堅強,你的情緒能否依然平和?是泄氣放倒不幹,還是勝不驕敗不餒,咬牙接著來呢?毅力是你此時選擇的重要風標。對一個記者來説,考驗的不僅僅是你的才智,還有你的毅力。
為此《焦點訪談》在其《工作手冊》上,專門為那些“如果你心愛的節目被斃”的記者支招:
感覺悲憤、無奈還是委屈?下面是我們推薦的處理程序:
① 洗一個熱水澡,然後決定活下去;
② 想一想只有活著,理想才有實現的一天;
③ 忘記把素材賣向市場的想法;
④ 先假設自己是錯的,然後試著證明之;
⑤ 總結經驗,確定下次的應對策略;
⑥ 給你的製片人打電話,問有什麼選題可以馬上做。
在《焦點訪談》,每一個記者都經歷過這種毅力的非凡考驗,都有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磨練記憶。沒有這種考驗,你無法適應環境,生存自己。頑強的毅力是一名《焦點訪談》記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魅力
關於述説魅力的文章很多,但是在這裡我們只是指記者自身的魅力。這種魅力不是傾國傾城般的美貌,不是氣宇軒昂的風度,不是揮斥方遒的浪漫,更不是閉月羞花的溫柔,他是一個記者應該具有的修養。這種修養即體現在外表,更深藏於心。外在的修養,包括你的言談舉止是不是符合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身份,你的採訪技巧是否恰如其分,你的作品是否精良有味道,一般容易直觀看到。而內在的修養,則包括你的思想品格是不是崇高,你為人處世是不是誠懇,文化含量是不是深厚,等等,這些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
其實,這種用心體會的修養魅力,是一個很寬泛的內容,而且也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給它下一個完整而準確的定義是不容易的,但是在《焦點訪談》對於修養魅力的理解,大致可以表述為:思想的深度性,也就是讓人通過節目能夠體會到你獨特的思想在閃光;行為的信任感,也就是讓人通過交往對你産生一種想説真話的慾望;表述的準確性,就是讓人通過交談清楚地知道你的目的所在;舉止的大方與平和,這同樣是《焦點訪談》對記者的重要要求之一,很難想象,一個行為舉止卑瑣、小氣,且態度蠻橫的人,能夠在《焦點訪談》長久的呆下去。
記者的這種魅力,對於《焦點訪談》而言,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範疇,它還是欄目魅力在某個個體身上的具體體現,每一個記者的魅力之光,合起來就是整個欄目的萬丈光芒。記者在工作生活中的態度與角色,其實也就是欄目的態度和角色。
記者法展曾做過一期節目,反映河南省違規開辦所謂的“普法學校”,將一些不願繳納亂收費款項的農民抓進去,變相拘禁。節目非常生動,採訪也十分到位。在季度評獎時,本擬作為“最佳採訪獎”的候選。但有評委指出,記者在採訪有關部門負責人時,使用了“你們這種非法做法有多長時間了?”的詞句,認為這種提問不妥,你還沒有調查怎麼就先給對方叩上“非法做法”?即使你最後的調查是這樣,但是你的節目卻還在調查的進展中,這樣説也是不恰當的,與記者的身份不符。法展因為一句話,與“最佳採訪獎”失之交臂。
記者範本吉做輿論監督節目非常能啃硬骨頭,調查事實的業務能力極強,但剛來時,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在採訪中態度生硬,喜歡質詢被採訪對象,像法官、檢察官,令人非常不舒服。部主任、製片人反復給他講解,有一次甚至因為他節目中的多處提問不妥當,忍痛將其一個很不錯的題材“槍斃”。現在,範本吉的提問已大為改觀,多次榮獲“最佳採訪”的稱號。在反映寧夏吳忠市副市長對落水兒童見死不救的《當兒童落水之後》節目裏,你再也看不到那個曾經咄咄逼人的範本吉了,展示給觀眾的是一個冷靜而客觀地調查事實真相的記者。
從某種意義上説,《焦點訪談》記者的權力很大,但是記者的態度和角色不能很大,從這點上講,《焦點訪談》始終提倡記者無論在從事哪類題材報道時,都要堅持與人為善以理服人的態度,用人格的魅力去征服對方。
甚至他們對記者還做了這樣的規定:不要包打官司當法官,不要當信訪辦公室主任,不要當所謂的“包青天”,不要強烈表現個人的情緒好惡,不要把個人的、地區的、部門的利益觀念帶進節目裏。對記者的採訪,要求不使用反問句,語調不高於對方,不給對方定性。對節目的解説詞,不使用形容詞,敘述不帶感情色彩。
在《焦點訪談》,對於每一個記者來説,追求人格的魅力是一種時尚。這不是在談玄論虛,而實在是工作的性質使之然也。
電視相對於其他媒體來講,它更多的是表現為一種合作的職業,它是需要許多個工種的許多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靠一個人難以撐得起全部的內涵,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將一事無成。在一個講究合作的氛圍裏,合作的技巧與狀態至關重要。在合作的過程中,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和人格的魅力其實是無法分割的,二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從事輿論監督節目時,這種人性的魅力有時會更加有效。
曾以《吉煙現象》和《非法收繳違民心》兩個節目分別奪得中國新聞獎和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的攝像記者張林剛在總結自己從事攝像工作的體會時就説過這樣一段話:
“對於一個攝像記者,在《焦點訪談》欄目裏,應該具備三點基本素質:第一,品德要好。這不是空話。因為身處中央電視臺這麼著名的一個欄目裏,他所擔負的工作是代表一種形象,他是國家電視臺的形象,沒有品德説不過去的,也是作不好節目的。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的全是怎麼利用這塊招牌滿足自己的私欲,那你還能有多少時間提高業務水平呢?因此一定要幹一行愛一行。第二,要有精湛的攝像技巧。就是借助敏銳的洞察力真實地再現這個歷史過程中所發生的人物與事件,把活生生的東西撕開來給人看,為此你的畫面必須要生動精彩,震撼人心。在這一方面,藝無止境,值得我們探索的東西實在太多,恐怕一輩子也學不完,但是你不能停止探索的腳步。第三,就是要有協作精神。所謂的協作精神,除了相互關愛,相互體貼之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團結忍讓,達到一種平衡,讓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參與感,煥發大家的集體榮譽意識,讓每一個人都有成就感,激活大家的創作慾望。在電視圈裏,不會協作,不會忍讓,是當不好一個優秀的攝像的。這種協作與忍讓的精神,不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更不是一種渺小的退縮,我認為在我們這個集體裏它是一種人格的魅力。”
責編:石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