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籍:《焦點訪談》紅皮書(五)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1日 16: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com

  

第一章 《焦點訪談》開播啦!

   時代造就《焦點訪談》

 

  1994年4月1日19:38分,隨著“眼睛”欄目片頭的騰空而起,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正式誕生。

  有的人在讚嘆,《焦點訪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令人耳目一新;有的人在驚喜,中國終於有了一個針砭時弊、進行輿論監督的欄目;也有的人在懷疑,《焦點訪談》輿論監督能夠走得有多遠。

  2002年4月1日,《焦點訪談》度過了8週年的生日。8月20日,它已經播出了整整3000期節目!

  它發展了,八年多不尋常的走過,使《焦點訪談》贏得了上自中央領導,下自普通百姓的支持與歡迎,成為了中國新聞的著名專欄。

  那麼,為什麼會在1994年春天的中國誕生一個以輿論監督為特色的電視評論欄目?又是什麼原因使《焦點訪談》這個敏感的欄目不僅走出了“搞輿論監督火一把就關門大吉”的生死怪圈,而且擺脫了電視領域普遍存在的“各領風騷一兩年”的欄目生存規律的呢?

  《焦點訪談》的負責人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的採訪時曾這樣説過:“其實把它放在中國改革開放20年的大背景下來看,把節目産生和發展的過程搞清楚,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一個媒體,一個欄目,絕不是孤立存在的。《焦點訪談》的誕生,不是誰一時心血來潮的産物,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

  讓我們一起先將思緒閃回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用歷史的目光看一看《焦點訪談》誕生時的時代大背景吧!

  〇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併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步子更快一點的”號召。他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〇 1992年10月12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江澤民總書記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中著重提到,“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環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強化法律監督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的職能,重視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逐步改善監督機制,使各級國家機關以及工作人員置於有效地監督之下”。

  〇 1993年3月1日,中央電視臺開始實施重要新聞的滾動播出,把新聞播出次數由每天4次增加到12次。

  〇 1993年3月7日,在黨的十四屆二中全會上,江澤民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要積極開展健康有益、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動,用高格調的精神産品去提高人們的境界,陶冶人們的情操”。“領導機關、領導幹部,要健全民主生活,自覺接受組織和群眾的監督,在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克服消極腐敗方面起表率作用”。

  〇 1993年3月15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開幕。李鵬總理在代表國務院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開闢和疏通政府聯絡群眾的渠道”,“重視群眾來信來稿,及時了解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要求,認真採納群眾的合理化建議”。

  〇 1993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第一個電視新聞雜誌欄目《東方時空》創辦。

  〇 1993年8月9日,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加強思想作風建設,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集體》的講話。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強調,“要建立健全黨內和黨外自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相結合的監督制度,用制度規範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行為,逐步走出一條在新形勢下,靠教育,同時靠法制加強領導班子思想作風建設的新路子。要表彰一批思想作風好的領導班子、領導幹部的先進典型,發揚榜樣的作用,弘揚正氣。也要抓一些反面典型,公開揭露,嚴肅處理,做到獎懲分明,教育幹部、鼓舞群眾。”

  〇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實施情況檢查監督的若干規定》,在關鍵的第十一條中明確提出,“新聞媒介要對全國人大常務會的執法檢查活動,及時進行宣傳和報道。全國常委會辦公廳可就執法檢查舉行新聞發佈會,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重大典型違法事件,及其處理結果可以公之於眾。”

  〇 1993年11月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決定。同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舉行的學習《鄧小平文選》報告會上做了重要的講話。在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指出,“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貫徹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部觀點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統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〇 1994年1月24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黨報、黨刊、國家通訊社和電臺、電視臺都要積極宣傳黨的的主張,在正確引導輿論中發揮骨幹作用”。“我們強調正確引導輿論,同時強調從事輿論宣傳的部門和單位,要創造性地工作,這是統一的”。“報刊、廣播、電視等,都要在堅持正確方向的前提下,勇於創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風格和特色”。

  〇 1994年2月25日,尉健行同志在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做了題為《深入持久的“反腐敗” 為改革發展和穩定服務》的報告。在報告中尉健行同志指出,“反腐敗要有強有力的輿論聲勢,形成大氣候”,“要宣傳典型事件公布於眾,擴大辦案的社會效果”。

  〇 1994年3月10日,李鵬總理代表國務院向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做了政府工作報告。在政府報告中,李鵬總理指出,“各級政府都要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學的決策制度,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集思廣益,不斷提高決策水平。要自覺接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常委會的監督,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要進一步發揮人民政治協商,以及各民族黨派無黨派人士,在政治協商與民主監督中的作用,重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重視群眾來信來訪。開闢和疏通多種渠道,體察民情。”

  〇 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開播……

《東方時空》的前期探索

 

  1992年底,中宣部新聞局局長徐心華來到時任中央電視臺臺長楊偉光的辦公室。他傳達了中央領導意見:認為新聞媒體要注意抓熱點,請工人、農民、解放軍及專家、學者就熱點問題發表意見,以引導輿論。

  在當時中央電視臺的欄目中,存在著一個名為《觀察與思考》的近似于“熱點”的欄目,但是《觀察與思考》,每週播出一次,寬鬆時,還可以,稍緊一點,就要挨板子,致使節目難以為繼,因為熱點問題是最燙手的。現在中央要求經常抓熱點,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搬上銀幕,這無疑表明中國已經敲響了對新聞進行實質性改革的鐘聲!事實上,這是中央高層領導決心實施新聞改革的一個步驟。

  “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電視人最早感受到了這股涌動的春潮。當時,楊偉光臺長對徐心華局長説,這樣重要的措施,光口頭傳達很難貫徹,最好有文字的依據。不久,中宣部提出的1993年工作要點裏,就寫上了上述的要求。

  根據這一精神,楊偉光臺長要求新聞中心策劃在早晨的時間段開辦《東方時空》欄目。把這個體現新精神的新欄目放在早晨7點,楊偉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早上看電視的人少,熱點抓得不對,影響也小,可以在重播時校正差錯。

  一批中國電視人開始了新聞改革的艱難探索。

  《東方時空》創辦之初,具體負責籌備的孫玉勝提出了《東方時空》“以紀實的手法反映生活,以平視的角度貼近群眾”的創作理念,規劃了《東方時空》“鮮活的、新聞性、板塊式的雜誌節目”的基本格式,形成了“縱覽天下事”的《早新聞》、“濃縮人生精華”的《東方之子》、“講述老百姓的故事”的《生活空間》、富於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東方金曲榜》、迅速詳細反映國內外熱點事件的《焦點時刻》的節目構成。

  1993年5月1日早晨7點整,《東方時空》橫空出世,走進了千家萬戶。

  這個全新的電視雜誌節目給廣大觀眾送去了中央電視臺清晨的第一聲問候,她標誌著中央電視臺建臺35年來終於有了自己的早間節目,向世界級大臺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儘管《東方時空》開播佔據的是最不理想的時間段,但隨著節目內容的不斷完善和質量的步步提高,僅僅三個月便已家喻戶曉,贏來了一片叫好聲。中央領導給予首肯,認為《東方時空》接近生活,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是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重要標誌;新聞界大聲驚呼,評説“《東方時空》引發了一場電視革命,改變了中國人早晨不看電視的習慣”,為媒體傳播新聞開闢了一條新途徑;電視觀眾大開眼界,親切、輕鬆、真實的節目讓他們從此對中國電視新聞節目刮目相看。

  從實踐中看,這個欄目的清晰定位確實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在內容與形式上與中央電視臺的老欄目似有一道分水嶺。在內容上,《東方時空》的節目非常貼近生活的實際,使電視和觀眾的思想平等地交流,一反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舊面孔。在形式上,《東方時空》也有突破,提倡了多年沒能突破的現場採訪、紀實採訪在這裡實現了。當時北京的老百姓有民謠這樣説:“打面的,吃方便麵,看《東方時空》。”

  在這四個子欄目構成的四大板塊中,《東方之子》由於在選材上,將目光盯在了精英式的人物,確定的主題是“濃縮人生精華”,使一大批“學界名流,商界奇才,文體精英”走進了“東方之子”的行列,欄目一誕生就個性鮮明。《生活空間》是為百姓服務的節目,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講述老百姓的故事”,把鏡頭對準普通百姓,構成了“為未來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的清晰思路。《音樂電視》是中國的第一個MTV欄目,對於《東方時空》來説,最先打響的應該説是《音樂電視》, MTV在屏幕上以每天一個的頻率出現無疑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它前衛、激情,一花獨放,引人注目,吸引了很多的觀眾,尤其是吸引了中學生和大學生年齡層的觀眾,而這些人進而又構成了整個《東方時空》觀眾群的骨幹。而《焦點時刻》,則是新聞的深度報道或者是新聞事件的追蹤報道。四個欄目之間既遙相呼應,又彼此間有一定的個性。

  隨著《東方時空》欄目的成熟,節目越做越精,在觀眾中的口碑越來越好,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其中的《焦點時刻》,更是産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最讓人矚目,因為它貼近生活,播出了大量真實、尖銳、鮮活的報道,特別是一些批評報道,回答和聚焦了“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各種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涉及到了一些尖銳的社會現象。《焦點時刻》播出的第四期節目是《遼寧大石橋交通事故追蹤採訪》,在這個事件的報道當中,記者們深入調查,挖掘細節,展現過程,使一個簡單的社會新聞變得非常飽滿,找到了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的感覺,從而也找到了欄目清晰的定位。

  《焦點時刻》開播僅僅半年多,這個欄目就有兩個節目在1993年“全國優秀廣播電視新聞獎”評選中,獲得評論類的一等獎,其中由章偉秋、盧望平、張予北製作的《洋河污染導致大片農田絕收》這期節目,直接把批評的矛頭對準了嚴重的官僚主義,使人們感到了一股凜然的正氣。

  當然,由於中央電視臺評論性節目《觀察與思考》曾有過三起三落的經歷,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把握好分寸,上上下下對《焦點時刻》這個子欄目格外關注。

  今天我們在梳理初期的《焦點時刻》時,從中不難發現當時它還是過多的以社會話題為焦點、熱點,而所謂的焦點、熱點,也還僅僅停留在已經發生或者是已經報道的問題上,具有自己欄目獨特發現的新聞熱點還不多,與平面媒體不同的只是具有了一些自己獨特的視角。尤其是所報道的熱點、焦點問題,還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並沒有完全抓住這些焦點、熱點問題背後的人和事,離輿論監督的主陣地尚有一段距離,特別關鍵的是由於環境與條件所限,輿論監督內容的節目只是偶爾為之,數量很少,無法形成連排炮的氣勢。

  《焦點時刻》的初期運作,儘管是如履薄冰,但是它畢竟為中央電視臺在捕捉熱點新聞提供了一方舞臺,有了自己固定的陣地,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搬上銀幕,為中央電視臺進行深度改革,併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專家稱“《東方時空》的電視改革是革命性的發展”。而這個電視改革的“革命性發展”,無疑表明的是中國已經拉開了對新聞進行實質性改革的序幕!

《焦點時刻》的先天不足

 

  媒體的喉舌作用是無庸質疑的,但是喉舌發出的聲音來自何方呢?一個是耳朵,傳達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體現的是自上而下的指導性。另一個是眼睛,曝光各種違法違紀的行為和社會的醜惡現象,這是自下而上的監督性。指導性與監督性,一向就是我國新聞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體現的是新聞的宣傳價值。但長期以來,由於過分強調新聞的宣傳價值,只從指導性、工作性出發取捨新聞,造成了新聞功能的單一化,新聞協調社會關係、傳播信息、服務受眾生活等多種功能均被忽視。在新聞改革的過程中,單向的指導性逐漸轉變為雙向的指導性、監督性,即,新聞有監督社會、反映輿論,批評社會違規行為,引導輿論、作為社會預警機制的功能,這已是大勢所趨。

  如何處理好指導性和監督性的關係,使指導性和監督性並重,既有指導,又有監督,把新聞傳播所具有的內在張力最大限度的表現出來,這成為了電視人思考尋求突破、深化改革的重要問題。

  在《東方時空》創辦的中,新聞的指導性和監督性是逐步被提到同等重要位置上的。尤其是《焦點時刻》的實踐證明,在各種監督形式之中,輿論監督顯示了有效、快捷、經濟、易於操作的特點。我們雖然有黨內的、行政的、司法的等各種各樣的監督,這些監督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監督的匱乏仍然是非常普遍的事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上述監督主要是內部的、縱向的,因而是不公開的。因而,有關人員對信息的控制、加工和處理本身是不受監督的。用“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類的官樣文章推擋群眾的揭露、“兩會”的提案、乃至中央領導的批示,便成為頗為有效的“對策”,甚至成為輕車熟路的為官之道。然而,所有的弄虛作假、腐敗行為,均有一個特點:見不得人。他們最害怕的往往不是上級調查,而是輿論監督、新聞曝光。在現代社會,大眾媒體的這種監督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這種監督不應當是偶然的、一次性的,而必須是全方位、全天候的。——這就有賴於廣泛的社會參與、群眾監督,民間力量與大眾媒體結合進行的輿論監督應該是無與倫比的強大威力。

  縱觀第一年的《焦點時刻》,雖然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上開闢了一條逐步進行輿論監督的路子,但是它有著許多的先天不足。

  首先,這個欄目儘管它具有獨立的定位和節目形態,但是由於它是包裹在整個《東方時空》播出板塊之中,因而無法凸現其獨特的影響度。

  其次,欄目在內容上儘管是逐步進入輿論監督的領域,但是由於其受整個環境和各方條件所限,還難以展示其在輿論監督方面的特色,只是還停留在輿論監督的邊沿,因而深度也是有限的。

  再次,《東方時空》是個早間節目,儘管《東方時空》的誕生改變了中國的電視觀眾早上不看電視的習慣,但是畢竟晚間看電視的人是最多的群體。《焦點時刻》在早間播出,其收視率無疑是影響它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因素之一,不能讓最廣大的電視觀眾知曉與參與的輿論監督是難以起到最大作用的監督,它無與倫比的威力也將大打折扣。

  因此,在黃金時間段推出一個新聞深度評論報道的欄目便成為了中央電視臺呼之欲出的必然選擇,而這種選擇也必然打上時代的使命與責任!

責編:劉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