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30多年紮根深山 敢為人先闖新路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2日 05: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保國在為農民培訓。 

  資料圖片

  蔡東晨與技術人員一起探討問題。

  資料圖片

  范海庭在自家的果園裏採摘。

  資料圖片

  大學教授李保國,30多年紮根深山,窮山溝裏栽瓜果,亂石崗上植綠林,累計為當地增加純收入28.5億元,書寫了一部禿嶺披綠、荒崗生金的傳奇;

  藥企老總蔡東晨,投身新藥研製這一“勇敢者遊戲”,研發完成40種新藥,在全世界叫響“中國制藥”的名字;

  鄉村老農范海庭,從甲魚專業戶,“折騰”出一座年吸引百萬遊客的農業旅遊觀光園,每年帶動200多位鄉親創收100多萬元。

  敢想、敢闖、敢試、敢幹,才能提速、提質、提效。過去十年,河北人民敢為人先圖強路,未來十年,燕趙兒女敢立潮頭唱大風。

  把課堂搬進大山裏

  人 物:李保國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

  黝黑的臉膛,憨厚的笑容,滿是老繭的大手,樸實的衣著,如果不聽介紹,很難將他跟大 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身份挂起鉤來。他就是被譽為“太行赤子”的河北農業大學老師李保國。今年54歲的他,用30多年的歲月書寫了一部禿嶺披綠、荒崗生金的傳奇。

  “有雨遍地流,無雨渴死牛。”祖祖輩輩生活在太行山裏的農民,只能望天收。1981年走出校門的李保國一頭扎進了大山深處,從此把畢生的精力放在了山區林業技術開發研究與技術推廣上,立志要讓鄉親們脫貧致富。

  30多年來,李保國每年200多天奔走在太行山區。為獲得第一手數據資料,他孤身一人深入荒山野嶺,風餐露宿,詳細記錄了每一道溝谷的坡度、土質特徵、地貌類型和植被情況;他白天鑽果園查看情況,夜晚上山用黑光燈測報蟲情,還自掏腰包為大家買農資;他舉家搬進了山溝溝,跟著他一起“遊歷”山川的兒子被老鄉們昵稱為“小流域”……

  李保國的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配套栽培技術等,像蒲公英的種子,在太行山區落地生長。

  內丘縣崗底村,曾經是個草都長不好的亂石崗,現在出産的優質富崗蘋果一個賣到100多元,其連鎖基地發展至全省11個縣(市)369個村,年産量超過1億公斤,7萬多村民摘掉了窮帽子;

  臨城縣鳳凰嶺,一公斤高品綠嶺核桃賣到128元,荒崗建成全國最大的早實薄皮核桃示範基地,一個跨度為百里的百萬畝薄皮核桃産業帶已悄然崛起;

  邢臺縣前南峪,變身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並獲得“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五百佳”提名獎……

  李保國把課堂搬到了大山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共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示範推廣36項標準化林業技術,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示範推廣總面積達到1080萬畝,累計應用面積達到1826萬畝,累計增加農業産值35.3億元,純增收28.5億元。

  他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李老師”、“李財神”。只要村裏的大喇叭一喊“李老師來了”,村民們都趕來聽培訓。一次村外遭遇交通阻塞,村民不惜拆掉了自家院墻為李保國開道。現在,河南、山西等地的老鄉、幹部也來找他取經,他都熱情前往,傾囊相授。

  30多載寒來暑往,一片片山綠了,一村村人富了。李保國7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區開發先進個人,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綠化獎章多個榮譽。李保國依然固守著夢想前行:“還有許多農民等我送技術,我不能停下腳步。”

  在世界叫響“中國制藥”

  人 物:蔡東晨

  石藥集團董事長

  10年前,石藥集團已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地方小藥廠,成長為中國制藥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全國人大代表、董事長蔡東晨因成功完成中國醫藥行業第一例強強聯合的案例而在業界聞名,他帶領的石藥集團第一次登上中國企業500強榜單。

  如今,10年過去了,石藥集團依然穩坐500強,較10年前,銷售收入增長4倍,利潤增長3倍,銷售突破百億、利潤突破10億。在這個風雲際會的競爭行列,石藥集團靠什麼成就了一番霸業?

  獲益於世界原料藥産業向外轉移的契機,中國成為世界原料藥生産第二大國,形成了包括石藥集團在內的中國抗生素和維生素幾大“諸侯”。但無序競爭,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及低價格、低利潤的現狀,使行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窄。而且,在制藥産業鏈條上,原料藥生産是最末端的一個製造環節。

  “不能再為別人打工了,我們要自己開出一條新路。”蔡東晨決定試著“轉行”,做專利藥、創新藥。經過多年的研究跟蹤和鉅額投入,2002年9月30日,石藥集團拿到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國家一類新藥“恩必普”的生産批件和新藥證書。

  恩必普是治療腦卒中的世界級新藥,是中國第三個一類新藥,當時全國能做一類新藥的人,掰著手指頭就能數過來。一類新藥怎麼做,方向在哪,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就憑著一股子衝勁兒,他們召集了一批人馬,興衝衝上路了。

  走創新藥的路子,遠遠比他們想象中要困難得多。投入的熱情和期待,最初換來的只是連年的鉅額虧損和同行的冷嘲熱諷。藥物創新領域,由於風險大、週期長、費用高,被業內視為“勇敢者的遊戲”而不敢輕易涉足。可石藥集團偏偏擰上勁兒了,“不信這麼好的一個藥換來的是賠本賺吆喝”。他們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5%用於創新,而當時國內平均投入水平還不到1%。

  “做創新,靠的是實力和耐力。”蔡東晨説。在這10年裏,他們招兵買馬,研發人員從當初的不足百人發展到了現在的1500人;由當初不知一類新藥為何物,到現在除了恩必普外,還儲備了25個在研的重磅炸彈;“十一五”以來,石藥集團共承擔了49項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的32項,研發完成40種新藥,5種已經上市。去年,恩必普銷售收入突破5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個銷售收入破億的一類藥,這個數字,打碎了從前一切懷疑和謠言。

  10年後的今天,當初的“打工者”已成為“創新巨人”。石藥集團通過自己的實力,慢慢在行業發揮出作用:中國唯一一支做過四期臨床的隊伍在石藥集團,中國第一部GCP(臨床試驗管理規範)法規出臺,這支隊伍全程跟蹤參與;&&組建了中國抗生素技術創新聯盟,聯合科研院所共同攻克我國抗生素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在全世界叫響“中國制藥”的名字。

  村裏建起“海底世界”

  人 物:范海庭

  東方巨龜苑風景區總經理

  東冶村是河北平山縣一個普通的小村莊,方圓不過一平方公里,2000多口人。可就在這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子裏,卻有著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一隻長39米、寬36米、高9.7米的萬噸石砌巨龜。

  圍繞巨龜,水上休閒娛樂、生態農業養殖、愛國科普教育各類項目一應俱全;巨龜地下,是收藏百餘種海洋及熱帶珍稀魚種的農村“海底世界”。這裡就是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的東方巨龜苑風景區。

  景區總經理也是創始人,是東冶村60多歲農民范海庭,是他,通過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

  1987年,國家鼓勵發展多种經營,范海庭借來3萬多元錢,嘗試甲魚養殖。可由於經驗不足,又遇上冬日嚴寒,甲魚極難成活,范海庭虧了不少錢。他沒灰心,一遍遍試驗,最後從蔬菜大棚得到啟示,用塑料大棚養鱉,這一招令幼鱉的成活率由原來的25%提高到75%。“沒想到俺的一個‘突發奇想'不僅解決了自家的難題,還成了全國養鱉的一項創新發明!”范海庭説。

  范海庭養鱉事業越做越大,1995年,他的養殖場擴大到了200多畝,成了河北省甲魚養殖基地。這一年,他當上了全國勞動模範,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范海庭養甲魚發了家,鄉親們都説:“老范這下日子不愁了,好好在家享福吧。”哪知道,范海庭從外地參觀回來,又“折騰”出一個新花樣,他要把自己的養殖場辦成一個集甲魚養殖和旅遊觀光于一體的休閒景區。1997年,范海庭花2000多萬元建成了一個農村 “海底世界”——東方巨龜苑,248米長“海底隧道”裏看得到世界各地的幾百種珍奇海洋動物,這可讓遠近的鄉親們都開了眼。

  東冶村離石家莊不過幾十公里,隨著鄉村遊越來越火,范海庭又花3000多萬元增建了華夏曆史園林、瓜果蔬菜觀光采摘園、花卉觀賞園、“農家樂”餐飲、河水漂流,建成了全縣第一家農業旅遊觀光園,吸引了周邊城市上百萬的遊客。特色旅遊不僅讓他的家底翻了幾番,每年還帶動200多位鄉親創收100多萬元。

  回望范海庭這十幾年的創業路,無數人問過他:“成功的秘籍是什麼?”他的回答就是,自己多了份敢想敢幹的闖勁兒,“俺們農民勤勞、肯幹、能吃苦,要是腦袋瓜裏再有點好點子、新路子,就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熱詞:

  • 范海庭
  • 李保國
  • 石藥集團
  • 歷史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