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廣州發現大型漢代生活遺址 上下五米穿越兩千年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1日 06: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古老的遺址與現代高樓相互映襯。

  出土的明清生活用具:夜壺。

  宋代青釉瓷熏蓋。

  精美的宋代灰坑出土陶支座。

  宋代黃釉龍紋盆。

  宋代西村窯大盤。

  南漢瓷蓮花座。

  出土的東漢陶塑。

  廣州東風路發現大型漢代生活遺址

  文/記者任朝亮 圖/記者黃澄鋒

  經歷了近半年的發掘,東風中路考古現場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漢代人類的生活遺跡,清理出木構水渠和方形水井,出土大量生活器物。這是一個文物疊加的地塊,其中唐末五代時期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的墊土層意味著這裡曾有大型建築。宋代灰坑裏出土的青釉瓷香薰、黃釉龍紋盆等做工精美,氣度不凡。

  難能可貴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米深的斷面裏發現了漢、唐、宋、明、清和民國各個時期的文物,這證明東風中路倉邊路路口一直以來就是廣州人重要的生活場所。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位於東風中路和倉邊路交界處的考古發掘現場。這是一塊不起眼的工地,一部分還做起了臨時停車場。在工地的靠後位置,考古工作者已經開挖出一塊籃球場大小、深達5米的大灰坑。今年2月初進駐該工地後,考古人員已發掘350平方米麵積,光是發現的各式水井就達40眼。

  這裡曾有大型的建築

  大灰坑底部的土壤是褐色的,越往上來,土的顏色越淺。來自廣州市考古所研究室的易西兵告訴記者,這個大灰坑包含的歷史信息極其豐富,最底層是東漢時期的遺跡,往上依次是唐、宋、明、清和民國。考古人員在這個灰坑裏幾乎找到了每個歷史時期的文物,斷定這裡早在漢代以來就是重要的生活區。

  記者看到,大灰坑的底部有一條若隱若現的水渠。從水渠兩邊的木制堤岸判斷,它的寬度大概四五米。考古人員介紹説,水渠是漢代人修建的,後期已經淤塞。在水渠的淤塞物上,密密麻麻散落著大量的陶器。

  記者了解到,2004年廣州市考古所曾在麓湖以南發現南漢時期的遺址,但規模無法和這次相比。

  考古人員還在中、西部發掘區發現了大面積建築墊土層,面積不少於600平方米。易西兵告訴記者,從層位關係判斷,這些墊土層的建築年代應該在唐末五代時期,最晚也不會超過宋朝。墊土層上有很多大小不等的柱坑,説明這裡曾有大型的建築。易西兵舉例説,這次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宋朝的陶支座,體型巨大,高度大概有半米。“這麼大的器物,不可能放在狹小的房間裏。”

  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

  熟悉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以前倉邊路和東風路交會處還屬於城外。當時究竟是誰在這裡生活,又建起了怎樣的大屋呢?從直線距離上看,這裡離南越王宮署遺址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四百米。這次出土的文物中也有皇家專用的龍紋盆等器物,可見居住的人身份非同一般。

  “水渠是從南往北流的,應該是排水渠。”隨著易西兵的介紹,木構水渠再次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古代的倉邊路曾有一條寬闊的文溪。這次在漢代水渠旁邊,考古人員也發現了很多的貝殼,説明當年這裡是一片水地。但在唐、宋、明、清等時期的斷層裏,貝殼類的遺跡越來越少,這印證了珠江逐漸縮小的歷史軌跡。

  出土文物介紹:

  青釉瓷熏蓋

  展現在記者面前的青釉瓷熏蓋有大西瓜一般大小,造型圓潤的外殼上散發著幽幽的綠光,不愧為一件美妙的藝術品。由於是用來散發香氣的,所以瓷熏蓋上有一百多個鏤空的小孔,每個小孔的造型各異,曲線優美,體現了宋代製作工藝的複雜和高超。考古人員解釋説,這件高30厘米、內徑29厘米的文物出土時碎成了一百多片,他們花了10多天才修復完成。這麼大個器物還只是香薰的一個蓋子,説明當時整個香薰是很大的,應該是擺放在官宦人家或重要場所的物品。

  出土文物介紹:

  黃釉龍紋盆

  初看上去,這就像是農村吃飯用的大碗,只是這個大碗有棱有角,做工細緻一些。仔細看上去,才能發現這件文物的非凡之處。它的上釉很勻稱,雖然有些地方已經殘破經過修補,但依然能感受到做工的精細。盆的外面和裏面都勾勒著精緻的花紋,在盆底中央,一條蟠龍花紋格外顯眼。眾所週知,龍紋在古代是不能亂用的,只能由皇家專享。這次發掘出土的黃釉龍紋盆也説明了東風中路在宋代可能是皇家重要場所的所在地。

  出土文物介紹:

  西村窯大盤

  圓潤的弧線,淡淡的釉彩,宋代西村窯製作的大盤也是挖掘出的珍品之一。作為宋代廣州僅有的兩個窯口之一,西村窯的遺址位於今天的西村工人體育場,1958年才被廣州考古界發掘出來。據介紹,宋代廣州已經是重要的海上貿易口岸,西村窯的定位也是生産外銷瓷器,其産品的形式主要是仿製景德鎮等著名窯口。大盤底部用毛筆點幾筆,這也是西村窯的一個重要特徵。

熱詞:

  • 西村窯
  • 宋代
  • 考古人員
  • 灰坑
  • 龍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