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晏揚:比較中美物價不能脫離收入水平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4日 14: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晏揚

    近來,有關中美物價比較的報道和網帖引得人們議論紛紛,中國的物價真的高於美國嗎?《人民日報》9月13日發表報道,從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直觀、全面地比較了中美物價水平:國外品牌的普通消費品,在北京的確比紐約貴;國外品牌的高檔消費品,在北京的售價更是貴得離譜;有些“中國製造”的消費品,在中國的售價往往比美國高一些;而市內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識産權的商品和服務,紐約則比北京貴很多。

    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喜歡將兩個國家放在一起比較,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物價而言,《人民日報》的這篇報道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你可以認為該報道印證了中國物價高於美國的説法,因而感到鬱悶;也可以認為該報道澄清了中國物價高於美國的傳言,因而感到欣慰———畢竟有些商品和服務比美國便宜嘛!同一個事情,就看你從哪個角度看待和理解了。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有一點是肯定的:不能拋開收入水平單純地比較物價。物價高不高從來都是相對的,是相對於收入而言,人們熱衷於比較中美物價並且越比越鬱悶,其心理落差並不在於中美商品價格,而在於中美民眾收入及其實際購買力。2010年美國GDP達到15.6萬億美元,中國的GDP為6.5萬億美元,美國人均收入達到4萬多美元,中國人均收入僅為3000多美元,兩者相差十多倍。我們的平均收入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卻承受著更高的物價水平,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不是正常現象。不妨做個假設:按照GDP增長必然伴隨物價上漲的理論,當中國的GDP達到15.6萬億美元、人均收入達到4萬多美元,到那時,中國的物價又將達到什麼水平?與美國現在的物價相比,恐怕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根本沒法比。

    不管是“洋品牌”還是“中國製造”,在中國的售價高於美國,正如專家所言,這主要與我們的稅制有關:我國的稅收以間接稅(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為主,商品被層層加稅,所含稅賦畸高,價格自然較貴。其實,除了稅,在中國流通的商品還“附加”了各種各樣的費:在商品運輸環節,物流成本畸高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其最有説服力的注腳是“全世界70%的收費公路在中國”;在商品銷售終端,進場費、攤位費之類的費用多不勝數,“灰色成本”則是“公開的秘密”。每一項針對商品和商家的亂收費、亂罰款最終都會攤進商品價格,由消費者承擔。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物價高於美國,絕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它還與整個社會的法治大環境有關。

    這説明,中國的物價水平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一在於通過稅制改革以減輕商品的稅負,二在於通過規範市場以減輕商品的“費負”。道理一直是簡單明了的,關鍵在於有關方面願不願意這樣去做。財政部網站9月13日發佈消息稱,今年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達到7546.37億元,同比增長34.3%。財政收入逐月、逐年“飄紅”,正是以商品稅負繁重、價格畸高以及老百姓購買力下降、生活質量受影響為代價的。

    中美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們並沒有一味地攀比,但是,中國很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高於美國,中國民眾正在忍受著與其收入水平不相稱的高物價,這是一個現實的考問,也應該成為一個有益的提醒和警示,有關部門應該有所觸動、有所反思、有所作為。降低物價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讓利於民”,它會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為經濟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實現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包括政府收入在內,整個國家都將從中受益。

責任編輯:溫風浩

熱詞:

  • 晏揚
  • 比較
  • 中美
  • 物價
  • 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