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遠征軍戴安瀾將軍緬甸犧牲地69年後終找到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0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老茅邦村,終於找到了戴安瀾將軍的犧牲地。

戴澄東身後挂著的就是其父親戴安瀾將軍的照片。馮海青 攝

5月29日,昆明機場,對於自己即將開始的緬甸之行,70歲的戴澄東滿懷期待。

  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與之同行,兩人此行赴緬是為尋訪抗日名將戴安瀾犧牲地,在抗日戰爭中,戴安瀾將軍堪稱“域外死忠第一人”,他率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最終以身殉國。

  戴澄東為將軍戴安瀾第三子,現居南京,高級工程師。1964年畢業于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先後任江蘇省水利廳副廳長、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江蘇省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當日下午2時,戴、吳二人乘坐的東航2029次航班準時起飛,目的地為緬甸古都曼德勒。在該地,有兩位中國遠征軍的後代來迎接他們,其中一位名叫王建貴,其父王玉成當年便是戴安瀾將軍麾下的重機槍連連長。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請求,1942年初,中國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

  作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員,戴安瀾年少得志。1939年1月,便升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在桂南的崑崙關戰役,戴安瀾率部與敵苦戰一月,斃敵6000,擊斃日軍前線指揮官第5師團第12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一戰成名。當時報章盛讚“戴安瀾師長頗具北宋大將軍狄青的風度”。

  “根據一些資料記載,父親犧牲的地方是一個叫‘茅邦’的地方,但地圖上找不到這個地名”,戴澄東介紹,當真正踏上緬甸的土地之後,對於自己此行是否能真正找尋到父親的犧牲之地,心中並無多大把握。

  戴澄東的首選目的地是莫羅,據“第200師在緬作戰行動日誌”記載,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40分,“師長于茅邦殉國”,一天后于莫羅渡瑞麗江歸國。與茅邦不一樣,日誌在記載莫羅時配有英文注譯“MOLO”,在緬甸地圖上能夠找到。

  第1站:曼德勒

  緬甸總統辦特批“尋父”

  經過1小時10分的飛行之後,飛機降落在緬甸曼德勒國際機場。吳先斌介紹,“雖叫國際機場,但只有一班與中國通航的國際航班,機場空蕩無人,機場的工作人員比飛機上下來的乘客還要多。”

  入住曼德勒國際酒店後,中國駐曼德勒總領事唐英和領事張建興即登門看望。戴澄東這才了解到,此行他們二人赴緬甸能夠成行,比他們想象的還要難。這主要緣于兩人要去的是緬甸的非開放區,外籍人士如無批准,幾無可能抵達此地。

  在通過中國外交部向緬甸遞交的簽證申請中,戴澄東詳述了父親戴安瀾將軍率部與緬甸人民一道抗日的情況,並因此戰死他鄉。正是緣于這樣的前提,在中國外交部的努力下,緬甸總統辦公室特批這一申請,戴澄東因此得以成行。

  戴澄東和吳先斌二人的到來,在曼德勒華人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29日當晚,曼德勒當地幾乎所有的華人社團在一起宴請他們,聚在一起一共有5桌人,其中3位還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人。

  “大家很高興,認為緬甸政府能夠如此重視此事,還特派了一位外交官全程陪同,這是中國國力提升的表現,將對緬甸政府今後的華裔政策産生積極影響。”戴澄東表示。

  戴澄東形容,抵達緬甸之前,對於自己在緬甸的尋訪還有諸多忐忑之處,諸如交通怎樣選擇、語言溝通有困難等等,但沒想到熱心的華人都幫忙解決了。

  長龍公司派出了一輛越野吉普,該公司老總是位華裔,聽聞戴安瀾將軍的事跡後,對戴澄東的“尋父”之舉甚為支持。在機場迎接他們的兩位遠征軍之後王玉順、王建貴甚至拋開手上的生意、家事,作為嚮導和翻譯,全程相陪。

  在緬甸生活多年的兩位遠征軍後人商量之後,安排了尋訪路線,因為此行的路線都是山區,又值雨季,交通極為不便,開車北行只能經孟密到達密松,然後從密松坐船沿瑞麗江,才能抵達莫羅。莫羅位於曼德勒東北方向,兩者相距大約200多公里。戴澄東心想,找到了莫羅之後,按照作戰日誌推測,父親殉國地茅邦應位於該地一天半路程以內,屆時可在這一范圍內搜尋。

  第2站:孟密

  瑞麗江上説往事

  5月30日,戴澄東一行從曼德勒出發,前往孟密,兩地相距大約200多公里。

  “200多公里在中國只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而在緬甸卻要11個小時,”吳先斌介紹,“因為緬甸的公路大多數都是年久失修,我們走的那條路據説還是100多年前英國人所修,道路上的橋梁都是二戰時建設的”。

  吳先斌感慨:“若要拍一部反映二戰時期的電影,道路部分直接到該地取景即可。”因為他們要去的是緬甸的非開放地區,沿途關卡很多,但“幸虧有緬方的外交官陪同,一路皆能順利過關”。

  第一天,這支不小的尋訪隊伍抵達孟密時已是當日晚間。從地圖上看,孟密和大家要去的莫羅之間原本有路連接,但因為緬甸正值雨季,年久失修的道路受損,大家只能向西取道密松,然後經密松乘船往莫羅進發。

  從密松往莫羅的四個小時的水路是戴澄東此行中難得“輕鬆時刻”其他路段基本上都是崎嶇的山路,一路顛簸極苦。

  乘船間隙,一行人談及戴安瀾將軍當年在緬甸的抗戰經歷。同古之役為眾人提及,戴安瀾將軍率部于1942年3月2日,經雲南邊境進入緬甸境內,部隊于3月10日在緬甸的同古(又名東瓜)集結完畢,受命死守。

  同古是阻止日軍北侵的重鎮。3月18日,日軍向駐守同古的第200師各主要陣地發起了進攻。面對數倍于己的日軍,戴安瀾表示了決一死戰之信念,于當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立下 “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

  戴安瀾立下軍令狀:“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同古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奮戰,以少勝多,擊斃敵軍5000余人,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

  毛澤東後來在憑吊戴安瀾將軍的一首五律中曾有詩句雲:浴血東瓜守。

  蔣介石對此讚賞有加,稱:“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

  作為同盟,美國政府亦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併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憶及父輩往事,幾位中國遠征軍後人在船上頗多感慨,吳先斌端起攝像機留下兩岸鬱鬱蔥蔥的林木。

  其間一段時間,一隻老鷹不停地在船上盤旋,眾人見之感言:“莫非是戴安瀾將軍在天有靈,知道今日後人要來尋訪?”

  第3站:莫羅

  遺體就在附近江心島火化的

  抵達莫羅後,已是5月31日中午。戴澄東不免有些激動,此地是距戴安瀾將軍犧牲之地最近的一個村莊。一行人開始了在莫羅村的尋訪。最終,他們找到了3位80歲以上的老人,三位老人都記得“從南邊下來一支軍隊,步子很緊,到了江邊”,看見部隊正在江邊扎木筏、竹排,準備渡江。

  記者了解到,同古一戰大捷之後,戴安瀾奉命收復棠吉。經過一天激戰,棠吉被攻克,捷報傳來,舉國歡欣鼓舞。然而,由於大批日寇由泰國、老撾邊境竄入中國軍隊後方進行圍攻,戴安瀾部隊陷入日軍重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

  戴將軍率部突圍,退入深山密林之中,條件異常艱苦,將士們無衣無食,每天只能以野草雜菜充饑。1942年5月18日,大雨滂沱,部隊突遭日軍重兵伏擊,“猛烈彈雨中”,親臨督戰的戴將軍不幸左腰部被擊中兩彈,血流如注。

  部隊士兵用擔架抬著戴將軍撤離,由於無醫無藥,傷口發炎潰爛,8天后,部隊進軍至茅邦時,身負重傷的戴將軍,流盡最後一滴血,以身殉國,年僅38歲。

  據“在緬第二百師作戰行動日誌”記載,戴將軍犧牲後,“即初殮護靈梓歸國”。所謂“初殮”,王建貴告訴戴澄東,其父王玉成生前曾告知,師長殉國後,三軍痛哭,但因條件有限,部隊就地取材,砍下一棵攀枝花樹,把樹榦中間掏空,做成一口簡易棺材。

  戴將軍犧牲兩天后,遺體散發出異味,師部研究決定:實行秘密火化,帶骨灰回國。王建貴告訴戴澄東,父親曾回憶,戴將軍是在莫羅附近瑞麗江的一個江心島上火化的。69年之後,在瑞麗江邊,聽聞這些介紹,戴澄東唏噓不已。

  第4站:茅邦

  終於找到史料記載的犧牲地

  在莫羅,戴澄東一行得知,該村附近確有一個叫茅邦村的地方。一行大喜過望,次日一大早便啟程向茅邦進發。

  因為許多地方根本就沒有路,汽車是無法通過,大家租了7輛摩托車。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個叫做茅邦的地方和史料上記載的戴將軍的遇難地地形、地貌上相差很大。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尋訪隊伍找到了村裏上了年歲的老人,一位老人想起來,大家可能找的是老的茅邦村。因為全是深山老林,這支隊伍三次迷路,來回折返,個個疲憊不堪。終在當地副村長的幫助之下,大家終於找到了老茅邦村。

  “幾乎快要到我生命的極限了,終於見到了與史實上記載的戴將軍犧牲地描述一樣的地形地貌,兩棵榕樹、老寺廟寺廟雖然已毀,但舊跡尚存”,不顧地上的臟亂、潮濕,累得快要虛脫的吳先斌,撲向老榕樹地下,仰天倒地。

  戴澄東介紹,據史料記載和200師官兵的一些回憶,戴安瀾將軍是在茅邦的一個廟宇裏犧牲的。“當大家一齣現在這個地方時,仿佛有心靈感應似的,大家不約而同都説;‘就是這個地方",戴澄東介紹,雖然古廟已毀,但四週遺落有很多大石頭,一看便是曾經用作建築的;現場是一個平臺,一旁有兩棵比合抱還粗的老榕樹,這些和記載都能印證。

  鋪開席子,點香、燃燭、燒冥幣,煙霧繚繞間,戴澄東滿眶含淚,這是後人第一次到戴將軍殉國地憑吊。按照風俗,給父親焚燒經書時,戴澄東哭成淚人。這位已屆七旬的老人呼喊著父親:“我帶著母親、先輩們的遺願來看您了,不要做他鄉之鬼,您跟著我們回家吧……”

  從父親遇難地下山時,戴澄東從榕樹下挖了兩小袋土,帶在身上。他説,等到恰當的時候,他會回到父親在蕪湖的墓前,祭上這些土。

  本報記者 谷岳飛 馮海青

  鏈結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的領導人紛紛送來輓詩、輓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國給予極高的評價。

  毛澤東在輓詩中寫道:

  外侮須人禦,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在挽詞中讚戴將軍道:

  黃浦之英,

  民族之雄。

  蔣介石的輓聯是:

  虎頭食肉負雄資,看萬里長征,與敵週旋欣不忝;

  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末成,虛予期望痛何如?

  1942年10月29日,美國政府向其頒授懋績勳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爭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的命令中説:“中華民國陸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于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對話 戴澄東

  讓客死異國的父親魂歸故里

  記者:時隔69年了,怎麼會突然有這次緬甸“尋父之行”的?

  戴澄東:兩年前,我突然想起母親生前對我説過的一句話來。當時我大概是在上高中的樣子,當時的情景已經不記得了,我就記得母親説到了父親殉國,“他死的時候,怎麼連個夢都沒托過來”。也不知怎麼回事,兩年前我突然想起母親的這句話來,想到有人説,這可能是客死異國的緣故,於是萌生了要去緬甸尋找、憑吊父親的遇難地,讓父親“落葉歸根、魂歸故里”。

  記者:這也是您母親的遺願?

  戴澄東:是的。父親、母親感情很好,兩人從小便訂婚,大約1926年時結婚。結婚時母親因為在農村沒有名字,別人就叫她“王家姑娘”,結婚時父親給她取名叫“王荷芯”,因為當時父親已是軍中一員,取名之意就是告訴妻子,作為軍人的妻子,生活可能會跟蓮芯一樣很苦。結婚一年之後,在父親的幫助之下,母親讀書認字,兩人感情升溫,父親又把母親的名字改了一個字,是為“王荷馨”,用意不言自明。

  記者:戴將軍殉國後,您家裏當時是什麼情況?

  戴澄東:母親非常堅強。她知道父親對教育非常重視,在父親去世第二年,就把全部撫恤金捐獻出來,在廣西全州開辦私立安瀾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9年,國民政府派人到我家,要母親帶著孩子們跟他們撤離,母親回絕:“我的丈夫葬在哪,我一輩子就帶著孩子在哪,決不離開他。”(王荷馨1971年去世,一生未改嫁。編者注)

  記者:聽説您的名字也是父親所取,戴將軍的用意是?

  戴澄東:按照我們家族譜中的排行,我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我們這一代應為“恒”字輩,父親看到日寇在中國燒殺搶掠,對日寇恨之入骨,所以棄族譜排行不用,給大兒子取名戴覆東,二兒子取名戴靖東,我名叫戴澄東,意思是要男兒們勇敢出征,打敗日寇。姐姐因為是女兒身,父親取名戴藩籬,意思是修好籬笆,保衛家園。

  記者:您現在對父親是怎樣的印象?

  戴澄東:父親殉國時我年紀尚小,只記得父親有“小澄兒只會笑不講話”的説法。但記得母親常常説起,父親特別喜歡讀書、學習。母親説,父親最喜歡講兩句話,一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另一句是“人窮志不窮”,這兩句話我受用至今。

  記者:您覺得這趟緬甸之行是否達到預期目的?

  戴澄東:時至今日,我和吳先斌還在感慨。5月26日,是我們等待許久終於獲得緬甸政府簽證的日子,對照父親在緬甸的戰鬥經歷一看,這個日子正是父親在緬甸犧牲的日子;5月29日,我們倉促啟程奔赴緬甸,沒想到該日又是父親火化的日子。

  感覺一切都巧得不能再巧了!對照我這趟行程,事先雖然不抱指望但最終圓滿歸國,不得已讓人有些感慨,我想,這有可能正可能是父親在天有靈吧!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戴安瀾
  • 將軍
  • 戴澄東
  • 遠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