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1+1]再見,“溜索過江”(2011.03.01)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1日 22: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新聞1+1]>>

  在我們國家偏遠的農村,如何與外界解決交通問題,一直是個比較讓人頭疼的問題。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拉馬底村溜索過江的狀況,近期因鄉村醫生鄧前堆的事跡受到關注。我國GDP已經世界第二,但是一些地方還很貧窮,如何應對?2011年3月1日央視《新聞1+1》播出《再見,“溜索過江”》,以下是節目實錄:

  主持人 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在我們國家偏遠的農村,如何與外界解決交通問題,一直是個比較讓人頭疼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關注在雲南怒江邊上一個貧困的山村,多少年了,這裡跟外界交通的方式竟然一直是最原始的這種溜索的方式,好在這種狀況馬上就要改變了,我們去看一下。

  字幕提示: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拉馬底村

  解説:

  一條充滿了危險的溜索橫跨怒江,它是老者的記憶,它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眼前的生活。到東岸去,儘管每個村都有怒江落難的村民,但是這一條鋼索卻仍然是無數人通往外界的必須。

  記者:

  大爺您好,您多大年紀了?

  福貢縣瓦娃村村民:

  62(歲)。

  記者:

  現在再過這個溜索體力上還行嗎?

  福貢縣瓦娃村村民:

  可以的。

  記者:

  還可以。

  福貢縣瓦娃村村民:

  還可以。

  記者:

  不累啊?

  福貢縣瓦娃村村民:

  不累,過了就到了嘛。

  記者:

  害怕嗎自己過?

  福貢縣瓦娃村村民1:

  害怕。

  記者:

  為什麼不去繞山路走橋呢,為什麼還走這個索呢?

  福貢縣瓦娃村村民1:

  因為那是很遠。

  解説:

  35萬元,孩子們就可以遠離危險,150萬元,村民們就可以趕著馬車橫過怒江,當然如果有700萬,汽車就可以開進這些偏遠的山區。修一座橋是每一個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們一個想也不敢想的夢。如今一個調研組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他們來自於北京的交通運輸部,村民們得到的回答是:橋可以修,而且馬上就可以修。

  工作人員:

  拉馬底村的交通出行問題是我們怒江上比較典型的出行難的一個村。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翁孟勇:

  中央領導同志對解決雲南邊境地區的民族群眾交通出行非常關心,我們來調研,同時看望你,不光是你們村,包括整個將來怒江地區,所有溜索過江的問題,我們儘快要把它解決好。

  字幕提示:拉馬底村交通規劃圖

  解説:

  中央關心,省裏關心,為了解決過江難,縣裏的交通局已經制訂了具體的規劃。計劃投資765萬,建一座汽車吊橋,計劃投資150萬元,改建一座人行吊橋。還有925萬元投資3條沙石公路、2座鋼筋混凝土河橋。福貢縣的拉馬底村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拉馬底村村民:

  想買的東西還挺多。

  拉馬底村村民1:

  想買的電視機、沙發。

  解説:

  改變離不開一個名字,他就是這個春天傳遍大江南北的鄉村醫生鄧前堆,46歲的他在這條危險的鋼索上已經堅守了28年,溜索行醫,救治傷病,風雨無阻。

  拉馬底村鄉村醫生 鄧前堆:

  以前是用木頭做的滑板比現在更危險,拴不緊的話會掉進怒江溝裏面,特別是溜索舊的時候是磨爛的嘛,鐵索上有刺,剎車是手來剎嘛,刺著手心上出血,皮膚都刺爛了。

  解説:

  鄧前堆告訴每一個外邊來的人,他有個願望,那就是希望村子裏修一條能通車的橋,他的故事被無數人所知後,他的願望已經近在眼前。

  翁孟勇:

  確實我是很有感慨,儘管這個情況我們知道,這些年也做了許多努力,但是到了實地一看以後,我們更感覺到一種責任。

  解説:

  一個樸實的願望,一座可以通行汽車的吊橋,鄧前堆給拉馬底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古老的出行方式的告別,而我們聽到的好消息是:整個雲南省怒江州現存的42對溜索除了10對將保留作為旅遊體驗項目和古老交通工具的實物展示外,其它32對溜索都將被拆除。雲南省交通部門表示,兩南內怒江州境內現有的溜索將全部被改造。

  本台記者 喬亞美:

  目前在怒江境內的江面上共有105座各類橋梁,相當於平均每5公里就會有一座江面吊橋。目前在怒江州連接兩岸除了這種橋之外,還有汽車吊橋、拖拉機吊橋、農用車吊橋、人行便橋,還有溜索,他們的造價差別很大,像這樣的人馬便橋的造價在120萬,而一座汽車吊橋的造價則需700萬。

  翁孟勇:

  這些問題呢我們希望結合著我們國家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道路的建設,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徹底的改觀。

  解説:

  溜索改造,公路建設,隧道修建,交通運輸部和雲南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徹底改變村民出行難,到那時這些怒江峽谷中的溜索將只是一個歷史變遷的見證。

  主持人:

  王教授,我不知道您怎麼看,我覺得看完這個短片,當地人應當感謝鄧前堆,因為由於他大家對這個地方有了一個新的了解和認識,然後加速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進程。

  特約評論員 王錫鋅:

  我覺得首先感謝這位鄧前堆鄉村醫生,毫無疑問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因為他這種敬業的精神,他這種人格的形象,可以説是帶給我們某種震動,我有心靈的感動,所以很多人來關注這些,我覺得是一種新的共鳴。那另外一方面,您剛才提到這個事情報道出來以後,有這麼快的跟進、落實中央領導同事的重視,各級政府的反映,我覺得也反映出現在政府和民眾需求之間比較快速的反映能力和對接,快速的回應性,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可能構成了這樣一種快速見效的情形。

  主持人:

  剛才您説到一個詞“震動”,我想一方面大家是震動於鄧前堆的職業操守,另外一方面大家也震動,就是震動於我們國家的GDP已經整個在全世界排到第二了,結果我們現在國家還存在有這麼偏僻、這麼需要幫助的地區。

  王錫鋅:

  其實在整個報道中,我們所看到的的確就像你剛剛説的,我覺得就是一個雙重的震撼。第一個震撼,前面已經説了,片子也已經播了很多了。那就是一個人他對職業,他對這種當地民眾的服務,他的人格形象。那另外一方面,在他生活的這種背景中,那種環境可能原來也許我們看到有很多地方都會這樣,但是在今天我們國家經過三十年這種高速地發展,GDP已經成為全球第二,超過40萬億的這種時候,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國家已經富了。那事實上整個鄧前堆所生活的場景,他讓我們看到我們還有很多地方,民生的這種問題還比較嚴峻,我們還面臨很多挑戰,所以這個可能既是一種震動,對我們來説在“十二五”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需要我們的眼睛和心靈都要去聚焦的地方。

  主持人:

  關鍵剛剛我們通過短片看到,説這種通過繩索去交通的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原始,而且一代人一代人就這麼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