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十一五”的經驗彌足珍貴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2日 21: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五年。五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經受了各種風險的考驗,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破浪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五年的實踐波瀾壯闊,五年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必須堅持和用好這些寶貴經驗,讓其轉化為推動“十二五”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一,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科學發展。五年來,我們能夠成功應對歷史罕見的國內外複雜環境和嚴峻的重大風險挑戰,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中,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使我國GDP年均增速達到11.4%,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我們能夠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率先實現回升向好,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和讚嘆;我們能夠隆重慶祝改革開放30週年、新中國成立60週年等一系列喜事並且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一系列大事,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民族自信心和國際影響力;我們能夠成功戰勝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嚴峻自然災害,保持了社會穩定,有力地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等等。就在於我們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特別是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創優爭先等活動,極大地推動了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和深入人心;就在於我們堅持高舉旗幟不動搖,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地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寬廣的發展道路。“十二五”時期,我們面臨的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環境、社會轉型期的國內環境更為複雜,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問題會更多,我們必須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向著“十二五”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第二,必須緊緊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堅定不移地走轉型發展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一場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經濟為主題的轉型浪潮席捲全球,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非常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要求。五年來,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化,決心越來越堅定,措施越來越有力;從調整經濟結構到節能減排、從提高創新能力到著力擴大內需,我們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手段越來越豐富,成效也越來越顯著。“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邁出重要步伐,特別是第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上升到42.6%,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5%,生態保護成效顯現,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投資結構漸趨優化,消費市場平穩啟動。實踐説明,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贏得更持久和更高水平的發展;實踐也告訴我們,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臨諸多的矛盾和制約,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堅定決心、攻堅克難、持之以恒。“十二五”時期,可以説“雙期”聚合,一方面,我們正處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任務緊迫而繁重;另一方面,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合作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我們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更加牢固地樹立機遇意識,進一步增強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導向機制、協調機制、實現機制、操作機制和動力機制,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必須高度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走和諧發展之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劃發展、促進發展、檢驗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五年來,我們按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突出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多措並舉,加大力度,不斷出臺惠民政策,加快建設民生工程,全面加強民生工作。“十一五”期間,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免除農業稅和免費義務教育全面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就業規模持續增長,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預計年均分別增長10.2%和8.3%,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實踐充分説明,只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才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十二五”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注重民生工作的制度建設,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要把促進就業放在優先地位,切實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多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增強經濟發展的普惠性,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富裕更安康更幸福。

  第四,必須堅持完善體制機制,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改革開放是促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五年來,我們堅持解放思想,通過改革開放促創新、促和諧、促發展。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實施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特別是在金融、教育、醫療等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體制機制基礎;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進一步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擴大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進出口總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出口額上升到第一位。實踐告訴我們,必須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體制機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仍然是制約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國內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舊矛盾相互交織,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從國際看,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球性問題突出,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競爭更為激烈。“十二五”期間,我們仍處於改革攻堅期和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分享發展機遇的關鍵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的更大突破,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必須實施更加積極主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完善更加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提供更為強大的動力。

(責任編輯:杜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