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開路先鋒再出發(紀唸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13: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深圳貢獻了什麼——

  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窗口、全國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訪問深圳時曾説過,“你們社會主義怎麼走,沒有實驗室不行。深圳就是實驗室。”

  的確,作為改革開放的探索者,深圳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面臨一個十字路口的選擇。正是這種“先行先試”,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過去30年,深圳向全國貢獻了什麼?

  深圳是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今天的人們,對“超額獎”、“績效工資”等名詞耳熟能詳,這一切都源於30年前蛇口的“4分錢獎金”。

  在蛇口順岸式碼頭建設初期,採用傳統的平均主義方式發獎金,工人們每人每天只能運泥20至30車,中午就躲在車裏睡覺。後來試著改為定額超産獎勵制度,多運一車泥,獎勵4分錢。這下工人們幹勁大增,每人每天能運80至90車,最多的運了131車。為了少上廁所,人們甚至連水都不敢多喝。

  受“4分錢獎金”的啟發,深圳率先打破大鍋飯,實行勞動工資制度改革。從此,這種“基本工資+績效獎金”的薪酬模式逐漸傳遍全國。

  拍賣土地“第一槌”的故事更讓人震撼。特區成立伊始,一窮二白,只有腳下那片荒涼的土地。國家給的3000萬元貸款,還不夠搞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怎麼辦?參照國際慣例,向地要錢。

  1987年12月1日,為了將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換取建設資金,深圳舉行了新中國首宗土地使用權拍賣會。一塊面積為8588平方米的土地,起價200萬元,最後以525萬元成交。深圳敲下這一槌所需要的勇氣是難以言表的,因為這一切在當時還是“違憲”行為。但幾個月後,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修改憲法草案,明確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從此開始了我國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率先取得價格改革的突破、首次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發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證、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首次實現“全民醫保”……30年裏,深圳創下了200多個國內“首次”、“率先”。無數個“第一”,化作這座城市成長的坐標,也成為中國市場取向改革的路標。

  深圳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或許是偶然,但也有歷史的必然——1978年12月18日,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當天,正是我國首家“三來一補”外資企業——上屋怡高電業廠決定落戶深圳的日子。這家工廠雇用了四川的25名“外來妹”,這些中國首批勞務工裝配生産的咖啡壺、電吹風等産品銷往世界各地。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禁海幾亡,開海則強”。30年裏,深圳利用緊靠香港的區位優勢,積極吸收和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大膽“走出去”,馳騁全球市場,成為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深圳更是全國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1981年3月,在一次辦公例會上,蛇口工業區掌門人袁庚念起了自編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顧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前兩句被製成一人多高的宣傳板,豎在工業區指揮部大樓前。誰也沒想到,這句口號如春雷般滾過中國大地,振聾發聵。

  30年間,許多新事物都烙著深圳“原創”的印記,飛越南嶺,飛過長江,飛向全國。這其中也包括“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等“深圳觀念”,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深圳精神”,它們都極大地鼓舞和激勵著全國人民衝破舊體制的藩籬,勇闖“禁區”,衝破傳統理論教條的桎梏,勇闖“盲區”,衝破深層次矛盾的羈絆,勇闖“難區”。

  “先生長觀念,再生長高樓和速度”,深圳迸發的先鋒精神與銳意進取,對整個中國的巨大作用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