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
近日,考古人員在湖北沙洋嚴倉戰國古墓群獾子冢車馬坑中,發掘出土6車14匹馬。在其中發掘出土的1車2匹馬,車輿內有旗桿,兵器,以及軍樂器銅鐃等組合完整的器物。考古人員表示,墓主很可能是位武將,而且這輛車屬於典型的指揮戰車,在楚國車馬坑中尚屬首次。
楚文化研究領域專家徐文武告訴記者,雖然目前還無法確認墓主人身份,但通過已經清理完畢的車馬坑可以判斷,墓主人生前很有可能是一名武將。
專家介紹,車馬坑出土的器物,基本可以反映出戰國時期“擊鼓進攻,鳴金收兵”的作戰形態。此次嚴倉墓車馬坑中出土的銅鐃,就是用來指揮軍隊回撤的。同時出土的還有銅戟、銅戈等兵器。
此外,由4匹馬牽引的戰車也很引人關注。當時,戰車上一般是有三個人,而且三人分工不同。拿箭的“車左”以射擊為主,負責遠攻,拿矛或戟的“車右”則是以刺、擊為主,負責貼身近戰,併為戰車排除障礙。
按照周朝禮制,“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駕三”。但進入戰國後,“禮崩樂壞”逐步加劇,四匹馬的戰車十分常見。墓葬制度也發生了一定變化,車馬坑內馬匹的數量不再是判定墓主級別的標準,但戰車的多少卻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象徵。
徐文武説,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商湯滅夏時,僅使用了70多輛戰車,到了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就達到了3000輛的規模。此後,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和兼併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
戰車和車戰,興起于商代,鼎盛于西周、春秋,沒落于戰國至漢初。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裏它曾經是戰場的主宰,但由於只適合在開闊的平原作戰,戰車最終被更靈活多變的步騎兵所取代,成為一種輔助型防禦兵器。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