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中國對非洲不是“新殖民主義”

國際新聞中青在線 2015年12月05日 09:1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苗姍姍

  習近平主席將於12月4日至5日赴南非約翰內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這對於提升中非關係水平,深化中非傳統友好和互利合作,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中方將在峰會上宣佈支持非洲自主可持續發展、深化中非務實合作的一攬子舉措,推動中非合作成果更多惠及雙方人民。

  對於非洲來説,中國不僅是一個持久的外交夥伴,更是一個新興的投資者。中國在非洲的利益已經遠不是僅僅集中在謀求自然資源的物質層面。但今年來,西方國家和國際輿論存在各種有關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資源能源掠奪”“中國經濟放緩殃及非洲發展”等奇談怪論。針對這一論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非洲專家劉乃亞。

  中青在線:近年來,西方有些輿論將中國與非洲國家正常的友好交往與新殖民主義相提並論。更有甚者,有政要放言:中國在非洲的所作所為,與英國140多年前的做法別無二致。您對此有何評價?

  劉乃亞:這表明西方大國在密切關注中國的對非洲政策及其成效和影響。殖民主義以系統的理論為基礎,它和資本主義相輔相成,互為手段。新殖民主義和老殖民主義在本質屬性上具有共性特點,在於其不公正性與不平等性。西方政要的謬論在於其割裂了二者的內在聯絡性,同時也暴露了他們對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無知和無視。作為中非關係的能動者和主角,中國政府歷來是本著和平共處原則制定對非洲政策的。“新殖民主義”的論調也説明,中非關係的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的密切關注。英國在為西方殖民列強作代言,承認自己對非洲實行過殖民主義。其行為和表現符合非洲歷史學家總結的有關殖民主義的三大要件。同時這也表明,中非日益密切及共贏互利的政治和經濟關係的發展,再次喚起了前殖民宗主國的歷史罪惡感。

  中青在線:西方指責中國的依據是什麼?

  劉乃亞:西方無端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無疑是脫離了中非友好的實際,這仍舊是西方冷戰思維的表現。這也表明,世界範圍的殖民化與非殖民化運動的鬥爭尚未完結。回顧近50年來的中非關係,確實可以用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三點來概括。中國與非洲地理上相隔遙遠,在宗教信仰及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然而,這並沒有阻礙中國與非洲國家建立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對發展包括與非洲國家在內的第三世界的外交關係成為新中國外交的基石。中非關係的發展能夠歷久彌新,並不斷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這是非常值得世人關注的歷史,然而卻又是非常現實、且意義重大的命題。這一迷思需要人們從歷史中找尋,在現實中求證,中非關係無疑也會在未來得到更大的發展。

  持續了約400年的大西洋奴隸貿易使非洲損失上億精壯人口,這是非洲欠發達的歷史原因; 而在近現代歷史上,歐洲殖民列強對非洲的豆剖瓜分則使非洲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社會主義的中國把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寫進了憲法,因而是根本不可能對外實行殖民擴張的。和平亦即不侵犯。新中國成立至今,從和平共處到和平發展,其在不同階段的外交戰略無不貫穿著和平的理念。個中的精義在於中國奉行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本著這一理念,中國在贏得世界信任和尊重的同時,也為自身贏得了外部的發展空間,中國對非洲國家的友好交往就是一個極好例證。

  中青在線:那麼在您看來,中非關係的實質是什麼?

  劉乃亞:中非關係的本質屬性是互利共贏。它有以下幾層含義。首先,歷史的傳承與發展表明,中非交往與西方對非洲關係有本質區別,具有中國特色。暫且不論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也曾經批評前蘇聯出於美蘇爭霸的需要,在非洲搞蘇修帝國主義,但是中國的對非洲政策主張確實有其自身特色,有別於上述種種。這與中國在戰後所處的國際政治環境有密切的關聯。中國共産黨在建立新中國後,為了避免西方孤立中國,而採取了一邊倒和與第三世界廣交朋友的外交政策。中國在國家建設最困難時期對非洲進行援助,如建坦讚鐵路等做法,也是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理論劃分的體現與落實。

  中國與非洲關係是亞非關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南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發展中非關係問題上,中國主張雙方在政治上加強互信;在經貿合作上開展互利互惠,實現雙贏。中國不搞文化侵略和語言同化,強調文化平等交往,而不強求精確複製。即便在學習中國經驗的問題上,也是建議非洲國家根據本國國情,通過發展經濟不斷增強綜合國力,而不能照搬中國的做法。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遭受了大約110年的殖民主義侵略。中華民族懂得殖民主義給人民帶來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義作鬥爭。中國長期以來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興, 這是一個主要原因。正因為中非同為殖民主義的受害者,共同的遭遇及相互同情是發展中非友好關係的歷史基礎和政治基礎。

  中青在線:中國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對非洲有什麼意義?

  劉乃亞:對長期飽受殖民掠奪的非洲國家而言,中國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對於鞏固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和自決無疑是一種及時之助,這可以理解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非洲民族主義的饋贈,抑或説是一種理性的政治投資,是國際共産主義兄弟友誼的高度體現。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是追逐超額利潤的帝國主義國家或謀求超經濟強制的殖民主義國家所不具備的。它與殖民主義雙重使命中建設性使命無疑也是有本質區別的。無論從其內涵或外延看,中國與非洲的關係都與殖民主義無任何共同之處。

  中國和非洲國家高層領導人保持經常性互訪,表明雙方互有需求,這是雙邊多層次關係能夠得以發展的現實基礎。自中國開始在非洲投資和開展貿易以來,他們給非洲帶來了價廉物美的商品,非洲國家可以根據自己公民的購買力從中國進口不同檔次的商品。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使非洲獲得了5%的經濟增長率。事實表明,中國非常尊重非洲和非洲國家政府,中國通過正面鼓勵來支持非洲,而不是用高壓和懲罰的手段對待非洲。

  在全球化形勢下,中非雙方應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對雙邊經貿關係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因此,如果能就這一問題達成共識,那將是對發展經濟學和國際關係理論的一大突破與進步。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理論和實踐上,對中國在搞新殖民主義的謬論展開雙重反擊,使謠言止于智者,攻自破。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