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足寒傷心,民寒傷國。”中國和非洲一樣都對貧困有著切膚之痛。非洲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大陸。幫助非洲脫貧,一直是中國同非洲國家合作的重要目標。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給非洲扶貧減貧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希望,為非洲減貧事業注入新活力。“學習中國”小編帶你一起去看看非洲脫貧路上的中國身影。
圖為:2015年12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勒陀利亞會見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祖馬。
中國扶貧經驗對非洲的貢獻
中國和非洲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有相似的歷史遭遇,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務,農業在國民經濟中都居重要地位。中非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非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中國有適用的技術和經驗,雙方都有廣闊的市場和強烈的合作願望,合作潛力巨大。因此,中國脫貧的經驗,可以為非洲提供參考和借鑒。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主任羅伯特·卡佩爾説:“在某種程度上,非洲和中國很類似,國土面積大、複雜多樣,比起西方國家,中國的減貧做法和經驗對非洲的借鑒意義可能更大。”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指出:“中國將發揮好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等國際減貧交流平臺作用,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更加有效地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分享減貧經驗。”
中國在扶貧實踐中總結探索出許多成功模式,如整村推進扶貧模式(2000-2004)、雨露計劃扶貧模式(2004)、産業化扶貧模式(將産業化扶貧與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科技扶貧相結合,帶動貧困農戶增收)、連片開發扶貧模式(開展“縣為單位、資源整合、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移民搬遷扶貧模式(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620萬特困人口實行了搬遷扶貧)、特困地區綜合治理扶貧模式(抓住主要矛盾,整合各方資源,集中力量攻堅)。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三十多年的扶貧實踐和理論基礎上,總結提煉創新出精準扶貧方略。他指出:“現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採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這些成功模式不僅對中國的扶貧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非洲減貧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中國和非洲,農民都佔有人口的大多數,農民脫貧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在遙遠的非洲烏干達,該國政府憑藉中國扶貧經驗,實施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經濟、為農業發展創造環境的經濟和機構改革。例如允許農民可以直接從銀行借貸資金,撤銷不利農業發展跨區域合作的各種限制,向窮人分配可耕土地,提供農業諮詢服務,擴大農業金融市場,充分利用可持續的自然資源,加強包括道路、可持續的能源資源利用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向窮人提供免費義務教育,改善衛生條件,加強對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提高成人識字率等。近10多年來,昔日的動蕩之國在扶貧的道路上己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據烏干達統計局(UBOS) 2009年發佈報告稱,烏貧困人口比例由過去的38%降至31%,降低7%。特別是城鎮、中部和西部地區減貧效果更加明顯。
交流經驗,也離不開加強合作。中非農業合作在中非合作中佔有重要地位。為了幫助非洲國家自力更生發展農業生産,早自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就在幾內亞、馬裏和坦桑尼亞等國建立農技試驗站和推廣站,試種水稻、蔬菜和甘蔗等農作物,指導和推廣種植技術,並進一步援建了農産品加工廠等成套項目。成效顯著的中非農業合作不僅促進了非洲當地農業生産,而且使當地農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並使他們掌握了一些農業適用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能。中國的脫貧經驗發揮了積極作用。南非著名政治評論家、《貧窮的設計師》一書的作者莫列齊姆貝基説,中國扶貧是“正確的發展模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可以從過去25年發生在中國的農業改革中學到的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