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0月21日,在津巴布韋馬胡塞誇的中津友好醫院,醫生詢問一名患者的病情。 馬胡塞誇是非洲南部國家津巴布韋中部的一個小鎮。2013年之前,這個小鎮跟津巴布韋其他鄉鎮一樣,默默無聞,毫不起眼。但在2013年初中國援建的馬胡塞誇中津友好醫院投入使用以後,來這個小鎮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人氣旺了,馬路寬了,店舖也多了。從首都哈拉雷驅車一個半小時便到達馬胡塞誇。在一片田地和綠草之間,純白色的醫院主樓格外醒目,現代化的樓體設計與四週的磚瓦房和茅草屋形成鮮明對比。如今這裡已成為小鎮的地標性建築。中津友好醫院現有醫生4名,護士80名,每天接待患者300人左右。 新華社記者許林貴攝
繼2013年3月中國兩會甫一結束,即出訪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布)等非洲三國之後,習近平主席又於今年12月初在參加完巴黎氣候大會後直接飛赴非洲,訪問津巴布韋和南非兩國,並在南非約翰內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論壇峰會。
短短兩年半時間內,習近平主席兩次出訪非洲,這一高頻率不僅創中國領導人記錄,在世界各大國領導人中也是絕無僅有。而且中非合作論壇繼2006年10月在北京召開首屆北京中非峰會之後,這將是第一次在非洲大陸舉辦中非峰會。習主席的第二次訪非和第二屆中非峰會的召開,不僅充分彰顯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中非關係的發展和南南合作的加強,充分反映了非洲國家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關係的熱切願望,同時也必將進一步有力推動中非關係朝著休戚與共、合作共贏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方向快速發展。
在當代國際關係史上,中國與非洲近60多年來的友好交往和“全天候朋友”般的長期穩定、全面合作關係堪稱“南南合作”的典範。特別是自2000年啟動“中非合作論壇”以來的近15年裏,依託論壇的機制化平臺,中非之間在推進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安全上加強交流和磋商,以及國際事務上加強合作”的“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中非之間不僅頻繁進行高層互訪,在國際事務上加強溝通與合作,而且在國家安全、經貿與金融、科技與文化教育、人力資源培訓、工青婦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和交流都全面展開並不斷加強。如在經貿合作層面,近十多年來中非關係在貿易、投資、承包合作、發展援助等各個領域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實現了跨越性的大發展。如今,中非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100億美元躍增到2014年的2220多億美元,中國已自2009年超越美國連續6年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中國對非投資存量則超過了300億美元。對非貿易與投資額分別是2000年的22倍和60倍。中國企業在非投資建設的經貿園區已經超過20個。如今,在非洲投資興業的中國各類企業達2500多家,投資項目涉及貿易、生産加工、資源開發、交通運輸、農業及農産品綜合開發等多個領域。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2015南非“中國年”中南創意産業論壇現場。 當日,2015南非“中國年”中南創意産業論壇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舉行。此次論壇由兩國文化部及中國駐南非大使館主辦,與會的兩國專家、學者近40人將在兩天的時間裏分享兩國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經驗,並就未來兩國文化創意産業的創新與合作建言獻策。 新華社記者翟健嵐攝
中國對非援助項目遍及非洲的50多個國家。迄今,中國在非洲已經援建了2000多公里的鐵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建了100多所學校,60多所醫院,還減免了200多億人民幣的債務。從上世紀70年代的坦讚鐵路到2012年初建成移交的非盟會議中心,一座座彪炳史冊的宏大建築與工程見證了中非從上世紀反帝反殖的團結鬥爭到新世紀發展與復興道路上的相互提攜與支持。在爭取民族獨立、發展、復興的漫漫歷史征程上,中國與非洲可謂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2014年,當西非三國埃博拉病毒肆虐時,在習主席的親自過問和指揮下,中國及時提供總計達7.5億元人民幣的援助物資及資金,並派出近千人次的中國援非醫療隊以及中國的防疫和公共衛生專家來到非洲抗疫第一線提供幫助,譜寫了一曲中非人民“同患難、共戰鬥”的歷史新篇章。
習近平主席2013年3月訪非演講時,還曾用“真、實、親、誠”四個字高度概括中國的對非政策,指出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引起非洲領導人和民眾的強烈共鳴。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非時,為落實習主席的上述四字對非方針,提出了積極推進未來中非在産業、金融、減貧、生態環保、人文交流以及和平安全等六大領域的合作以及幫助非洲打造從地面到天空的鐵路網、公路網以及非洲區域航空網絡等“三大網”的建設,通過中非産能合作大力推進非洲工業化的進程。展望未來,加強在非洲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中非産能合作和助力非洲工業化進程無疑將是今後一段時期中非合作的重要內容。習主席訪非以及南非第二屆中非峰會必將推出更多中非合作的新舉措,譜寫”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新樂章。
(作者: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The Charhar Institute),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