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光明網訊(記者 蔣正翔)“明年9月,我將在西湖之畔歡迎各位。”11月16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工作午宴上,向二十國集團夥伴們發出邀請。屆時,G20峰會將首次在中國杭州舉辦。此次安塔利亞G20峰會閉幕後,中國作為2016年G20峰會主席國的工作將從2015年12月1日開始。
“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海明對記者表示,接棒G20,中國將充分利用這一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把脈世界經濟,積極為世界經濟謀動力、為各國人民謀福祉。
杭州接棒G20,未來打造“網上絲綢之路”
G20為何花落杭州?習近平解釋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創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會將給大家呈現一種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
不錯,“江南美,最憶是杭州”。儘管舉辦國際會議,北京和上海一直是最熱門城市,但作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東方休閒之都,以及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在杭州舉辦G20也是順理成章的。
梁海明對記者表示,2016年G20峰會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其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創新”。杭州是創意之都、創新之城,當地也擁有強大的電子商務、互聯網産業基礎,未來將打造“網上絲綢之路”,通過發展智慧經濟來推動當地、浙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
他認為,G20在杭州召開,可以向G20各國,乃至世界各國發出一個強烈信號,中國願與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一起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在創新、創意産業等方面智慧的信號。
用好“存量”、盤活“增量”,多邊外交碩果纍纍
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全程出席“雙峰會”全部正式活動,充分體現了中方對G20合作和APEC區域一體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過去一年來,中國開展的多邊外交行動碩果纍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已形成勢頭,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中外各方推進發展戰略對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達50多個,涵蓋了除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絲路基金,亞太自貿區建設,亞太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澳、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等,中國參與和推動的國際組織、倡議呈現欣欣向榮之勢。“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的三位一體的重要進展,大大推進了國家間的互聯互通。
梁海明對記者表示,中國已參與的國際組織,例如G20、APEC,這可以看作是“存量”,在這個“存量”裏,中國會繼續積極參與,進一步在國際組織、國際社會發揮中國應有的作用。而“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這些由中國提出的倡議和機構,則是“增量”,中國可以利用充分這些“增量”。一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發展,二是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三是推動中國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以此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樹立中國國際化形象、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有擔當大國的形象。“簡而言之,就是中國在’存量’和’增量’兩手都要硬的同時,要用好’存量’,盤活’增量’。”
“一帶一路”將深化G20國家間的合作
成員國佔全球經濟總量80%以上,這使得G20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主席國的身份無疑給了中國展示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更好機遇。此前,習近平指出,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未來一段時間,G20峰會和“一帶一路”都將是中國關注的重點,二者相遇,會碰出怎樣的火花呢?
梁海明表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為了挑戰西方國家,也不是挑戰當前的國際秩序。“對G20國家來説,’一帶一路’不是挑戰,而是對衝風險,進一步深化G20國家間的合作。”
他解釋説, “一帶一路”的推出,是中國為了增加對外投資的自由性,使中國走出去的選項多元化,增加中國和G20國家在中東問題、中亞問題、氣候問題等領域對接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增加中國和G20國家在貿易、科技、文化、經濟、金融等領域的進一步合作和對接。
正如習近平所言,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我們將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因此, 對G20而言,’一帶一路’是一個促進、一個推動器。如果説G20是風箏,有了’一帶一路’這股平和、有力的東風,G20這個風箏才飛得更遠,更高。”梁海明強調。
他認為,“一帶一路”要和G20成員國互聯互通,首先可以考慮在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建議在上海自貿區或廣東自貿區內先行先試,設立中國智谷交易所,與G20國家、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易所進行“互聯互通”,在中國智谷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也能在G20國家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易所同時上市。梁海明強調,中國智谷交易所這個全新、開放的上市平臺,以中國為紐帶,可深化中國與G20各國的經濟聯絡,將有助增加G20對中國的合作、認同,促進我國進一步主動參加國際金融體系,大家可以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