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腳上沾泥土,心中淀真情——記北京市密雲縣鄉鎮幹部何麗娟

中國新聞新華網 2014年10月09日 09:4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10月3日電(記者丁靜)2014年10月1日,自然古村落旅遊度假區——北京密雲“古北水鎮”正式營業,遊客爆滿。具體負責落實這個項目的古北口鎮黨委書記何麗娟成了村民們心目中的“英雄”。

  人人都説鄉鎮幹部不好當,“有限權力、無限責任”;尤其是拆遷問題,更有管不完的“官司”。何麗娟如何在古北口鎮村民中樹起這樣的口碑?

  百姓説她是自己人:拿村民的事當事

  古北口鎮地處密雲東北部,司馬臺長城坐落境內,是密雲近年來確定的旅遊發展重點鎮。

  2010年,鎮裏個別村依託自然景觀,搞起了民俗旅遊,但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村的農民還在經營著傳統農業種植,産業單一,增收緩慢。

  彼時,恰逢“古北水鎮”旅遊項目落地古北口鎮。何麗娟抓住機會,提出建設“文化旅遊特色鎮”。積極配合投資方,推進司馬臺村整建制搬遷工作。

  要想讓祖祖輩輩生活在村裏的人離開自己的家園,談何容易?何麗娟組織成立了以鎮村黨員幹部為主要成員的15個工作組,不厭其煩地入戶宣傳政策,深入細緻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拆遷建設這兩年來,何書記到我家來調研的次數都數不清了。”司馬臺新村村民蔡瑞華説,“書記拿村民的事當事。新村建設期間常常盯在工地上,比我們自己都上心。就連村民想要一個碾子這樣的小事,也盡心盡力為我們解決。”

  嗓子啞了、嘴起泡了、眼睛充血了,何麗娟以實際行動感動了村民。全鎮僅用20天就完成了502戶、1131人、393套院落、4000多間房屋搬遷任務,50天完成了回遷工作。用幹部們的話説:“創造了一個奇跡。”

  2014年元旦“古北水鎮”試營業。靠民俗接待,蔡瑞華兩口子年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而在2009年,這個村子的人均年收入只有9700元。

  同事説她有真心:“擺桌上門”解民憂

  萬事開頭難。建設之初,百姓和幹部兩眼一抹黑,對著一張“藍圖”心裏都打鼓。

  短時間內就取得大規模拆遷的勝利,同事們將大部分功勞歸給書記這位“嚴上司”。“書記要求幹部入戶徵集村民問題。我們往往是白天徵集問題,晚上開會討論解決辦法,第二天一早再帶著解決辦法入戶。”古北口鎮辦公室主任王春萍説,“就是因為工作做得細,並沒有發生大規模上訪事件。”

  何麗娟還開創了一個信訪溝通機制——擺桌上門。每週五,無論多忙她都帶著各部門負責人到村子裏現場解決村民問題。

  誰家少打了一口井,誰家想多蓋個豬圈,誰家的廁所要改建……面對這些瑣碎的事情何麗娟從不抱怨,認認真真解決,解決不了也坦坦蕩蕩給個回復。

  “幹部只要為百姓解決一點困難,他們就想加倍來回報,百姓真的很可愛。”何麗娟説。

  上級説她能幹事:從小事做起

  “古北水鎮”項目建成後,何麗娟又把目光放在了推動全鎮其他村農民增收致富上。她引進紫海香堤香草藝術莊園項目。成立了司馬臺民俗旅遊專業合作社,探索實施了“統一規劃、統一宣傳、統一接待、統一分配客源、統一價格、統一結算”的鄉村酒店式民俗旅遊運營模式。司馬臺民俗新村自2013年8月17日開始民俗旅遊接待以來,共接待遊客7.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65萬元,民俗戶戶均收入7.7萬元。

  她還積極打造各村的特色“一村一品”。讓自古就種植大蔥的北臺村發展“北臺禦蔥”項目;讓龍洋村家家戶戶建起了設施蔬菜大棚;讓楊莊子村種冬棗;北甸子村種雜糧等。群眾收入日漸增長,全鎮的發展欣欣向榮。

  謀篇佈局、節節勝利。但密雲縣委組織部部長劉穎肯定何麗娟的評價卻是:能幹小事。

  “有幾次我有意識地問麗娟鎮上一些情況和個別人的情況,誰知她對這些情況都非常清楚。”劉穎説,“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諳熟於心,決策才能下對藥。基層幹部,能幹小事就能乾大事。”

  小事、大事,都是何麗娟在古北口鎮工作近十年來一件件幹出來的。記者問她幹工作制勝的法寶,她説只有一條: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百姓感同身受,自然配合你。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