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深化“平安中國”建設

陳冀平:平安中國讓更多人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發佈時間:2013年05月29日 2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  

  新華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劉軍)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年初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明確要求“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由新華網和中國平安網聯合推出的“平安中國”對話錄系列專訪16日獨家對話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

  陳冀平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建設平安中國,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讓更多人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的必然要求”。以下為對話實錄:

  記者:您能否闡述一下“平安中國”的定義和涵蓋範圍?

  陳冀平:2005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政法委員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關於深入開展平安建設的意見》,明確開展平安建設的目標是“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近年來,平安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特徵的平安建設新路子,為建設平安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平安中國,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以人為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群眾根本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建設平安中國,既要確保社會秩序平穩安全,又要確保人民心境平和安定,涵蓋範圍包括了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等方方面面,主要工作應該包括健全國家安全體制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化解社會矛盾,依法打擊整治違法犯罪和突出治安問題,加強公共安全和應急處置,加強流動人口、特殊人群、“兩新組織”服務管理,加強信息網絡管理,加強教育引導、凝聚社會共識,等等。

  記者:建設“平安中國”,對於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有哪些重要意義?會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

  陳冀平: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建設平安中國,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讓更多人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人民群眾追求美麗中國、法治中國、社會和諧的意願和呼聲更加強烈。但是,我國仍處於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鬥爭複雜的時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距以及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隨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發展和各項改革向深層次推進,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利益格局和人們思想觀念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影響社會平安的深層次問題將進一步顯現,複雜性顯著增強,新型犯罪問題日益突出,食品藥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群眾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執法不公和司法腐敗現象依然存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極端案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對建設平安中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期待,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全面深化平安建設、建設平安中國,是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舉措,對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記者:“平安中國”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工作,您認為如何建立“平安中國”的評價體系?

  陳冀平:建設平安中國,首先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誰來評價”的問題,核心是要堅持“平安不平安、群眾説了算”。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主動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圍繞人民群眾需求來完善平安建設考評體系,確保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其次,要改進群眾安全感調查內容和方式,把群眾安全感作為衡量“平安中國”建設成效的主要依據。再次,要圍繞突出問題的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的破解來完善評價體系,細化各項具體工作的考評辦法,嚴格執行考評標準,客觀公正地考評,既要重過程更要重結果,特別要重視考評結果的運用,提高考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記者:為把“平安中國”建設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您認為是否應該對地方政府實施考核?如果考核應該設定哪些標準?

  陳冀平: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二十多年的實踐充分表明,責任制是“龍頭”,考核是“杠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之所以卓有成效,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部門責任制、目標管理責任制、一票否決權制,嚴格實施綜合治理考核,發揮了重要作用。考核是推動工作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我認為有必要對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開展平安建設的情況進行考核。

  要把建設“平安中國”的進展和成效作為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考核評價的主要內容,把考核結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年度考核內容,適當增加分值權重,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抓“平安中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記者:從法學會來説,能夠為“平安中國”提供哪些智力以及法學方面的支撐?

  陳冀平:法學會是黨和政府聯絡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參與平安建設的重要力量。各級法學會必須在黨委領導下,加強自身改革和建設,完善組織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職能,充分利用法學會人才薈萃、聯絡面廣、自主性強等優勢,把法學、法律工作者廣泛團結起來,凝聚起來,聚合各方資源,形成更大合力,努力為深化平安建設獻計獻策,成為黨和政府建設“平安中國”的“智囊團”和“思想庫”。

  記者:“平安中國”建設涵蓋社會方方面面,任務艱巨繁重,如何才能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陳冀平:建設“平安中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參與,實現綜合治理。要積極創新體制機制,有效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健全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黨委、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補、互動,形成深化平安建設強大合力。關鍵是要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充分發揮好各部門的職能作用,還要發揮好政法部門的主力軍作用,組織引導社會各方面,包括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平安中國”建設,真正打造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平安中國”。

  記者:“平安中國”建設需要普通民眾做些什麼?能夠給普通民眾帶來哪些切實利益?

  陳冀平:平安建設關係千家萬戶,與每個公民和家庭休戚相關。建設“平安中國”,必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牢固樹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理念,創建人民群眾追求的平安。同時,沒有國家的平安、全社會的平安,就不會有公民個人和家庭的安全。所以,作為每一個普通民眾,都要自覺投入“平安中國”建設,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既要維護自身和家庭的安全,又要自覺維護小區、城市乃至全社會的安全,營造平安建設人人參與、“平安中國”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記者:您認為傳媒介質,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應當在“平安中國”建設中發揮哪些作用?

  陳冀平:各類傳媒介質,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要在“平安中國”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努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自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建設“平安中國”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要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培養正確的社會心態。同時,要加強平安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在“平安中國”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要加強對“平安中國”建設的宣傳,注意發掘先進典型,大力宣傳基層成功實踐,宣傳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和個人,提高平安建設知曉率和參與率,在全社會營造平安共建、和諧共享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陳冀平
  • 平安中國
  • 共享
  • 人生出彩
  • 機會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