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原標題:在這裡我們寫下中國力量
映秀的新街,遊人如織;漢旺的校園,生機盎然;羌寨的農家樂,生意興旺;北川的工業園,機聲隆隆……五年前的今日,一場深重的災難讓世界記住了汶川。五年後的今天,在這片曾經山河破碎的土地上,歲月風乾了淚水,陽光消融著悲傷,生命在奮鬥中重新出發。
回首汶川災區走過的歷程,令人震撼的奇跡背後,是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
汶川五年,一個民族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於此。面對災後重建規模空前、難度空前的“世界性考驗”,幾千萬災區幹部群眾自強不息、奮勇拼搏,19個省市幾十萬援建大軍艱苦鏖戰,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激發出重整山河、重塑心靈的強大力量。在不到三年時間裏,汶川災區以令人驚嘆的速度提前完成災後重建任務,實現了再還一個錦繡巴蜀的莊嚴承諾。
汶川五年,一個政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彰顯於此。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災區各級政府視重建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把發揮人的自主性、創造性放在第一位,鑄造發展振興的強大引擎,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社會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與震前相比,四川全省地方生産總值和公共財政收入雙雙實現翻番,人們對未來的信心更加高漲。
汶川五年,一種制度協同整合、集成創新的優勢展現於此。中國特色的對口援建,搭建起東西部優勢互補的橋梁,經驗的交流、觀念的激蕩,讓汶川災區成為中國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觀念更新的實驗場。政府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與市場手段的統籌協調,政府部門與社會力量的協力配合,令國際輿論驚嘆,“四川樹立了世界災後重建的典範,經驗可以在世界推廣”。
中國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制度的力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抗震救災的偉大實踐,豐富了中國道路的深刻內涵,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增強了中華民族的道路自信。“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貫穿于汶川災後重建、發展振興的始終,融匯于中國精神的譜係,成為激勵全民族穿越災難、砥礪奮進的強大動力。
馬克思曾説,“只有奮鬥,才能治愈過去的創傷”。從汶川到玉樹,從舟曲到蘆山,我們經歷了災難的創痛,更在災難中鑄就了不屈的精神,凝聚了無盡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的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和挑戰”,“只要我們有準備,團結一心,共同應對,就完全能夠從容應對征途上的各種複雜局面,戰勝各種可能出現的艱難險阻”。以頑強不屈的中國精神,搞好蘆山災後重建,實現震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這是對汶川地震五週年的最好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