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壯族文化“活化石”壯錦面臨傳承與發展困境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2日 1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廣西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廣西頻道7月2日電(記者覃星星)壯錦,被譽為壯族文化“活化石”,是壯族優秀文化遺産之一,歷史上與南京雲錦、成都蜀錦、蘇州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記者在壯錦主産地廣西賓陽縣採訪卻發現,受資金、技術等因素影響,廣西壯錦面臨傳承與發展困境。

  作為壯族優秀文化遺産,壯錦是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壯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是廣西的民族文化瑰寶。

  在廣西賓陽縣,壯錦的生産與傳承主要由賓陽縣民族織錦廠承擔,所生産的賓陽壯錦嚴格傳承了傳統壯錦古老的織造器械、編織工藝、編織材料和圖案風格。記者採訪發現,民族織錦廠機器陳舊,昔日紅火的廠房如今一片破敗,已成為危房,稀稀拉拉的幾個工人在昏暗的廠房中繡著圖案。“機器是舊的,技術也跟不上,跟市場差距很遠。”民族織錦廠廠長黃其梅對生存處境之艱難沒有掩飾,“困難重重,勉強撐著。”

  黃其梅告訴記者,賓陽民族織錦廠是廣西目前為數不多的集體企業,20多名職工以計件形式領工資。“工人們每月也就四五百元收入,最多的六百多元,工資收入上不去;再加上工作枯燥、單調,沒有年輕人願意來,來了也留不住。”黃其梅直言不諱地説。

  而對於資金缺口,黃其梅的語氣充滿了無奈,“十分缺、特缺、嚴重缺。”

  記者了解到,目前,由於手工成産慢,對於量大的訂單量,民族織錦廠往往不敢接單。想要擴大生産,但是尷尬的現實擺在眼前:一是人手不夠,二是缺乏資金進行廠房維修和技術升級。目前,壯錦的生産處於兩難困境。“一些人都想外出打工,但眼睜睜看著壯錦技藝失傳,大家又很心痛。”黃其梅説。

  賓陽縣文體局副局長江家奇介紹,隨著現代紡織工業迅猛發展,各種優質紡織品層出不窮,壯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漸縮小,需求量日益銳減;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民族工藝,成為當務之急。

  “壯錦的發展與保護,人才是關鍵。”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不無憂慮地説。她表示,藝人工匠的個人生存條件,是民間技藝存在的前提,希望相關部門對壯錦等民族特色技藝進一步科學保護,加大扶持和宣傳力度,讓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産更好傳承。(完)

熱詞:

  • 活化石
  • 壯族文化
  • 黃其梅
  • 傳承與發展
  • 織錦廠
  • 賓陽縣
  • 文化遺産
  • 藝人
  • 編織工藝
  • 南京雲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