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通訊:廣東惠州楊僑鎮歸僑生活的變遷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5日 1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惠州6月25日電 題:廣東惠州楊僑鎮歸僑生活的變遷

  中新社記者 郭軍 康孝娟

  “我現在這邊有房有車,每個月有近2000元的工資,孩子已經長大工作,我也不想再回越南去了。”48歲的廣東惠州楊僑鎮越南歸僑李本平説話時語氣中透著滿足。

  在記者近日採訪楊僑鎮時,李本平説,5年前政府幫助歸難僑進行危房改造,他得到2萬元人民幣的資助,連裝修總共才花15萬元就住進了220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周邊環境優美,還裝了路燈,綠化也很不錯,住得很舒服”。

  楊僑鎮是惠州的兩個著名僑鎮之一,其前身是楊村華僑柑桔場,1978年改為華僑農場,先後接收安置了7800多名來自越南、印尼、緬甸的歸難僑,目前還有歸難僑5400多人。

  34年前,李本平隨父母兄妹從越南回到中國。起初一家九口人擠在當地政府分配的一套42平方米的安置房內。一家人主要從事柑桔種植和管理,生活艱苦。後來結了婚,雖然又分到一套一房一廳,但仍然不夠住。

  李本平的經歷在楊僑鎮歸難僑中並不少見。在2003年改制為楊僑鎮前,楊村華僑農場面臨債務沉重、發展滯後、歸難僑生活貧困、社會矛盾突出等諸多問題。據楊僑鎮鎮委書記胡勁松介紹,當時該鎮承擔的金融債務逾3億元,此外還有幾千萬元的非金融債務。

  針對華僑農場的普遍困境,廣東省政府制定了“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改革方向。2003年,楊村華僑農場正式改制為楊橋鎮。在各方支持下,經過近9年的改革發展,楊橋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不僅全面化解了農場的歷史債務,而且解決了歸難僑飲水難、行路難、看病難、子女讀書難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尤其是歸難僑的危房改造問題,自2005年啟動僑房安居工程以來,全鎮1188戶歸難僑危房戶目前全部住進了寬敞漂亮的新房。

  在有900多居民的楊僑鎮風門村,寬敞平坦的水泥公路繞村而建,一排排漂亮的別墅式公寓房整齊矗立。已經80歲的越南歸僑劉明堂和兒媳婦帶著記者參觀新家。廚房、客廳、臥室,寬敞明亮,傢具一應俱全;院子裏曬著玉米等農作物。“現在心情舒暢,生活悠閒,每月還可以領到1080元工資。”老人説。

  胡勁松表示,博羅縣一直把楊僑鎮作為全縣未來發展的亮點,一方面大力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楊僑發展工業。該縣已規劃以楊僑為中心打造一個總面積達53平方公里的東部工業園。今年首期準備投入2億元,建設1.5平方公里經濟産業區,“預計東部工業園建成投産後,並從根本上解決楊僑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

  在楊僑鎮整體發展的帶動下,當地歸難僑也逐漸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動謀求事業的發展。去年,李本平與妻子在種植果樹之餘嘗試著開發副業,投入了五六萬元從事烏龜養殖。“現在,我們醫保、社保都有了,沒有後顧之憂,幹勁更足了。”

  説起村裏生活的變化,越南歸僑、現在楊僑鎮塔東辦事處工作的王中仁説,2003年改鎮以前,村裏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如今10公里的村道都完成了硬底化,而且實現了道路村村通,方便了村民出行。現在,王中仁家種了8畝多甘蔗,每畝甘蔗可以收益2000元左右,一年可以有2萬元左右收入。

  生活條件好了,王中仁心中有了新的期盼。他説,村裏一直以來都沒有文娛場所,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完)

熱詞:

  • 楊僑鎮
  • 歸僑
  • 歸難僑
  • 楊橋鎮
  • 種植
  • 甘蔗
  • 柑桔
  • 危房改造
  • 劉明堂
  • 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