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青年報:“惡意炒作”是一種莫須有罪名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6日 1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們漸漸淡忘的“7 23”事件,因為一位院士的話和一篇新聞報道,又成為了熱點。由廣州某部門主辦的“2012年百名院士專家廣州行”中,鐵道電氣化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清泉在“軌道交通安全的保障”的主題講座中談到這一敏感事件。報道其言論的記者將其觀點概括為:院士稱媒體惡意炒作溫州動車事故造成很大負面影響。這一言論,自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在媒體報道中,錢清泉院士是這麼説的:“7 23”事故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是惡意炒作。他解釋,公路交通每年傷亡人數達30萬,軌道交通少得多。“故意炒作造成這麼大的負面效應,本來我國去年可以做到8000公里的軌道,結果因為炒作,正在開工的全部停工了,國外有十幾個國家要引進中國的高速鐵路技術,結果合同全部停止了。”(5月25日南方新聞網)

  因為看不到院士講座的全文,我寧願相信,媒體在報道錢院士這一言論時,有不少斷章取義和誤讀的成分。題為“軌道交通安全的保障”的講座,不可能只有這幾句話,應該是在某種語境下作出這種判斷的;而且這個判斷也應該有自身的專業邏輯,而不至於如此簡單。

  不過,錢院士提到的一個概念挺有討論價值,也就是那個引起輿論不滿的字眼:媒體惡意炒作。

  不知道錢院士的真實意思是否如媒體報道所言,認為“媒體惡意炒作‘7 23’造成很大負面影響”──不過很多政府官員、官員和專家在分析一些社會問題時,確實喜歡説“媒體惡意炒作”,動輒將問題歸咎於媒體,將事態的擴大和公眾的不滿歸咎於媒體的炒作。典型如前段時間,北京某報的評論,將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焦慮不安和消費恐懼,歸咎於媒體的炒作,相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也有過類似的表述,還表示要追究記者的責任,將惡意炒作的記者列入黑名單。

  這樣的思維絕非偶然,而是一種習慣性的歸咎。比如,今年年初廣東兩會時,一位人大代表針對腐敗案的頻發而指責媒體稱:這個數字最好不要每年都上升,否則會覺得很黑暗。他希望媒體要多些正面宣傳:假如我們看到的都是今天倒了這個市委書記,明天倒了那個市長,多悲哀啊?我不想看到這個,我的承受力太差了。該省還曾有官員,將民眾對治安的不滿,歸咎於媒體報道了太多的治安事件。針對這種掩耳盜鈴的邏輯,當時該省的代省長朱小丹已經作了最好的回應:不想看到,不等於不存在,如果我們的隊伍中存在問題,是不應該向人民隱瞞的。如果想看到美好的東西,就必須把這些臟東西放到陽光底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老百姓才能更自覺地起來監督。

  我覺得,“媒體惡意炒作”純粹是一種莫須有罪名。什麼叫惡意,什麼叫故意,什麼叫炒作,都無法進行嚴格和清晰的界定。所以,對待媒體的報道應該盡可能寬容,只掌握一個專業的、可評判的標準就夠了:就是有沒有造假,報道的是不是事實。比如治安案件,如果媒體臆造了不存在的事件,報道失實,那可以依法追究其責任。而如果並非造假,報道的都是事實,沒有誇大其辭,就無法用“惡意炒作”這樣的莫須有罪名去規訓媒體。

  媒體並非就代表著正義,媒體在很多問題上需要反思,但請不要讓所有問題都由媒體扛,不要用“惡意炒作”這樣的字眼去污名化媒體,並在轉移話題中遮掩真相。媒體可能有炒作,但真相是無法掩蓋的,要相信民眾不會永遠被炒作和謊言蒙蔽。(曹林)

熱詞:

  • 惡意炒作
  • 罪名
  • 媒體惡意炒作
  • 7
  • 23
  • 軌道交通
  • 高速鐵路技術
  • 中國工程院
  • 規訓
  • 鐵道電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