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教評論:求職招聘兩難呼喚“做事”教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1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幾次春季人才招聘會上,大學生“求職難”與“招聘難”共存的現象引起廣泛關注。媒體報道,很多求職者關心“你能給我多少薪水”,而招聘者關心“你能為我做什麼”,供求雙方沒有在“做事”上建立共同點,因而儘管崗位空缺,但是招聘者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生陷入就業困境。

  能做事、會做事才好求職,才有資格談待遇,這是市場經濟的法則,也是大學生成功求職的關鍵。然而,筆者了解到,今天很多畢業生,以為靠高學歷、耀眼的成績、厚厚的證書,便可獲得用人單位青睞,殊不知招聘者很少關心你讀過什麼書、上過什麼課,而更關注你會解決什麼問題,會做什麼事情,很多學生求職受挫便在情理之中。

  大學生“求職難”與“招聘難”共存,實際給了我們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啟示: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首先要端正為什麼而學、為什麼而做的教育思想。目前,很多提供給學生的求職指導,大多強調應聘的技術性方法,而忽略了對教育的本質性要求。

  首先是要把“做事”作為學習的重要目標。在一些高校,很多學生糊裏糊塗過了4年,當他們回首大學時光,學習似乎就是讀書、上課、寫論文,學習與理想、做事目標缺乏關聯。更有極端的例子,一些學生學習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及格、“兩證”到手,有的追求讀碩升博,拿文憑、換招牌。至於想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很多學生甚至沒有思考過。筆者認識一名博士生,近10年來學了3個學科,但在博士即將畢業的時候,還説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什麼。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些學校的教育思想有偏差,沒有把“做事”當作教育目標。

  由於學習缺乏“做事”的目標,致使許多人模糊了價值觀,以為念大學、拿文憑,留城市,進機關、當白領就是人生應有的軌跡。“公務員熱”近10年來一直處於“躥升”狀態,很多學生對當公務員趨之若鶩,對投身生産和基層一線卻避而遠之。學習從“為了勞動”變成“為了不勞動”,就業成了一個結構性的難題——不是無業可就,而是有業不就、有業難就。其實,包括比爾蓋茨在內,很多人自學能成才,就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有著明確的“要做什麼事”的目標,因而學以致用,成就卓著。

  同時,我們要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貫穿教育始終。愛因斯坦説過,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提出新的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如果學校教學不以經濟和社會中的“事”為教育引領,知識就會脫離産生問題的土壤,創造性的想象力就無從生根,解決問題的技巧就難以施展,人才就不被社會承認。而當下,隨著經濟和社會轉型,或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産效率,或創新生産方法,在這些方面,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能有所引導,大學生求職者能有所涉獵、談出見解、提出對策,相信用人單位會對其感興趣。

熱詞:

  • 做事
  • 招聘者
  • 技術性方法
  • 大學生就業率
  • 中教
  • 求職招聘
  • 教育目標
  • 就業困境
  • 考試
  • 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