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三亞南繁基地──那些不回家的育種專家們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6日 2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三亞1月26日電(記者趙葉蘋)這是一群追太陽的人,哪陽光好、溫度高,哪就是他們的辦公室、實驗田。記者26日在鶴壁市農科院海南玉米種植基地看到,76歲高齡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正穿著白色工作服在地裏為玉米授粉。和他一樣在田間勞作的還有上千名育種專家,他們利用三亞充足的陽光條件,為種子加代繁殖,為我國種業發展、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程相文1964年就來到三亞搞玉米育種,一幹就是48年,48年都過著半年團聚、半年分居的生活,其中47年是隻身一人在三亞過春節,家人也沒法過來團聚,“因為春節前後很關鍵,是玉米授粉期,基地有160畝玉米,科技人員只有11個,工作量很大,每天都得從早忙到晚,錯過了這一茬育種實驗就白費了,晚上還得整理觀察數據,他們來了也沒時間照顧,時間長了就習慣了。”程相文説。

  “習慣了”是程老説得最多的詞彙。鶴壁市農科院副院長張守林研究員是程相文的學生,也是南繁基地第二代育種專家,他對記者説了句心裏話:“我1986年剛來時,大年三十站在玉米地裏授粉,一聽到鞭炮聲就想落淚。”

  哪個遊子不思鄉,春節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團圓日,“習慣了”是工作需要,也是一種無可奈何。記者發現,作為育種專家,他們心中最在意的不是如何過年、如何享樂,76歲、獲得無數榮譽的程相文至今仍和同事合住一間宿舍。如何搞好育種、如何選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種才是他們心中最在意的事,這在“80”後科技工作者鹿紅衛身上同樣有著深深的印記。26日的陽光很烈,記者問他每天都得頂著太陽工作苦不苦時,他説:“我們就喜歡太陽,陽光越烈越好,這樣才不會錯過授粉期,反而最怕陰雨天。”

  鶴壁市農科院前身是一個縣級農科所──浚縣農科所,該所在程相文的帶領下,半個世紀裏共選育幾十個玉米新品種,其中“浚單20”將玉米的畝産提高到1064.78公斤,現已覆蓋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等玉米主産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3000萬畝。2011年,“浚單2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程相文説,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有賴於國家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有賴於專家們的鼓勵和肯定,還有賴於多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而且和他一樣在南繁基地從事選育種工作的還有很多專家,“成績比我高,年齡比我大,比我能吃苦的人還有很多。”程老謙虛地説。

  南繁基地被譽為“中國種業矽谷”,這裡每年都有數千名農業專家前來從事選育種工作,玉米、水稻、棉花、油菜、哈密瓜……品種包羅萬象。近年來,南繁基地穩定在23.8萬畝左右,其中選育種、種植鑒定為主的南繁科研用地2.6萬畝,繁殖種生産為主的生産用地21.2萬畝左右。南繁已成為我國農業科研的加速器、種子供給的常備庫、交流合作的大舞臺、科技創新的人才庫,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升我國農業創新能力、保障我國生物與生態安全、縮短我國農作物制種進程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農曆新年已經到來,談到2012年的新年願景,程老説:“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農業科技,相信國家會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作為一名老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帶領科研團隊,選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種。”

熱詞:

  • 南繁
  • 育種專家
  • 選育種
  • 程相文
  • 三亞
  • 1986年
  • 中央一號文件
  • 授粉
  • 習慣了
  • 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