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龍池治水用古法 百名老工匠編竹籠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2日 0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向工匠學習編制竹網

  華西都市報記者賴芳傑王蕾攝影郝飛

  臘月廿六的龍池南嶽村,空氣清新凜冽,沿著河谷遠眺,還能望到積雪的山峰。在南嶽村的龍溪河邊,近百名老工匠忙得熱火朝天。沿河的工地上,插著“古法治水”的旗幟。

  為恢復龍池旅遊用竹籠、榪槎護岸

  “古法治水”,説的是“竹籠”、“榪槎”“、”幹砌卵石“、”羊圈“等獨特的工程技術。這是李冰父子在兩千多年前,吸取古蜀民族的治水經驗,就地取材,獨創的防洪水利技術。自漢代以來,在治理突發性洪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龍池鎮在歷經“5 12”地震和“8 13”特大泥石流災害後,二次重建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現在,運用2000年前的方法,實施大規模護岸清淤工程,是為了力爭在今年內恢復龍池景區的生態旅遊。

  據龍池鎮黨委書記楊源寶介紹,今年春節前將完成該示範段建設,河段總長260米,裝設竹籠1500條,榪槎22個,河道疏浚350米。預計今年主汛期前,將在龍溪河實施2.5公里左右的“竹籠榪槎築堤護岸”工程,確保汛期集鎮安全。

  82歲大爺編竹籠裝上石頭截留江水

  82歲的劉啟民,是工地上年紀最大的工匠。他身材瘦小,駝著背,拴了個藍布圍腰,扛著七根處理過的竹篾條走過來,他的任務是用竹篾條編成竹籠,用以裝卵石。“大爺,你是南嶽村的麼?”記者問他。“我不是臘月生的,我是三月生的。”人聲鼎沸的工地上,劉大爺顯然聽得不夠真切。但並沒有妨礙他擺龍門陣。

  “我從小就住在金馬河邊,18歲就會編織竹籠榪槎了。”劉大爺説:“竹籠編好後,往裏面裝鵝石頭。都江堰的魚嘴、堤堰,還有施工截留的情況都用得上。竹子只要泡在水裏,就不會腐爛。水大了,泥沙就從竹籠的空隙裏穿過流走,水小了,沿途帶的石頭就留在了竹籠裏,自然就調節了壓力。”説起古代的治水方法,劉大爺覺得一點不過時,因為竹籠、榪槎十分符合岷江沙質河道的特性。

  省錢省力穩水流將為遊客展示古老技術

  64歲的魏志賢師傅忙裏偷閒,指導我們編了一個2米長的竹籠。魏師傅將七根竹篾條交叉攤在地上,用腳踩住,再將篾條沿順時針交錯編織。我們戴上手套,幫魏師傅交叉篾條。看起來雖然有規律,但操作起來卻要費力氣。最意外的是,因為篾條很長,魏師傅速度又很快,每次交叉,我們中間總會有人被揚在空中的篾條“鞭笞”,慘叫聲不斷。

  “這個河段治理後,不僅具有‘古法治水’的景觀效應,而且可以使水流較為穩定,順勢導流。”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竹籠榪槎”這種古老的截流方式,工程簡易,費用僅是現代化拋石圍堰截流的1/3。目前,龍池景區正在加快生態旅遊恢復、基礎設施建設和景點打造,預計今年5月初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古法治水”也將作為龍池鎮的重點文化旅遊産品,向遊客展示都江堰傳承了2000多年的古老水利技術。

熱詞:

  • 竹籠
  • 龍池
  • 治水
  • 工匠
  • 龍溪河
  • 古法
  • 魏師傅
  • 鞭笞
  • 護岸
  • 竹篾
  • 搜索更多竹籠 龍池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