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2012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中國人何時得諾獎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2日 1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佳教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熱點鏈結

  10月4日,“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獲得醫學獎、5日物理學獎也名花有主。隨著諾貝爾獎獲獎名單的陸續公佈,國人敏感的神經再度“緊繃”。具有中國特色的“諾獎情結”和華裔得獎者的不斷涌現讓國人對這個獎項寄予了超乎尋常的關注和期待。

  中國人的“諾獎情結”可謂源遠流長。上世紀初諾獎初創,獲獎對於貧弱的中國來説還很遙遠。直到1913年,印度詩人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第一位亞洲人獲此殊榮。

  囿于當時的客觀條件,中國無力競爭自然科學方面的獎項,自然就特別關注與科學水平沒有直接關係的文學獎。很多人認為,作為一個飽受欺淩、內憂外患的“詩歌國度”,如果能夠贏得一項國際榮譽,無疑是贏得尊敬和證實自我的捷徑。鄰邦印度既然能夠獲獎,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於是,中國人的心頭就開始有了“結”。自此,無論是拒絕參選的魯迅,還是此後因過早辭世而與諾獎失之交臂的老舍、沈從文,都沒能夠讓這個在期待和挫折中一再鬱結的“諾獎情結”消散。

  可為例證的是,2000年李敖“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新聞轟動一時,他的長篇小説《北京法源寺》因此洛陽紙貴。李敖後來卻半帶自嘲地解釋,任何大學的文學教授都有資格向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推薦人選和作品。而就在前年,“安徽詩人葉文斌將角逐諾貝爾文學獎”這一近乎惡作劇的消息,仍然在同一時間佔據了眾多媒體的頭條,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更是將國人的“諾獎夢”暴露無遺。

  解析

  中國人沒得諾貝爾獎,與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有關,與教育科技的體制的一些弊端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大學在轉型期忽視了“大學精神”的再造和重塑。應該説中國社會經過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教育和科技水平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慶閱兵和聯歡晚會把中國的強大力量和科技的現代化水平展現的無與倫比。中國的經濟規模目前是世界第三有望明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和人均財富水平已經步入小康社會;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數量驚人。但是大學也隨著經濟的發展浮躁起來,沒有建立起獨立的學術精神。

  其次是社會功利主義風氣盛行。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心態普遍的浮躁,出現拜金主義的價值取向,對社會的毒害不淺。有小學生不諱言長大要當貪官,因為貪官有大房子住、有好車子坐,有幾代人花不完的錢。有一所大學幾十位教授爭當處長,説明教授這一學術名頭不如處長的官銜有實用價值。社會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事例隨處可見。

  最後是學術風氣敗壞,阻礙了諾貝爾獎的獲取。社會上時常爆出教授剽竊醜聞,今年更是爆出院士抄襲門,當學風不正時,就會挫傷原創的積極性,結果天下論文一大抄;抄襲的結果,不增加新的知識。當大家都不願意做傻瓜般的原創者時,獨立的觀點,獨立的學術品格,獨立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全都喪失殆盡。學術造假,成果造假,學歷、文憑大含水分,許多人獲得了假的真文憑,混跡于社會,這些現象都會敗壞學術風氣,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社會上假冒偽劣當道,不利於知識創新和發展。

  來源:京佳教育

熱詞:

  • 國家公務員面試
  • 諾獎情結
  • 諾貝爾獎
  • 諾貝爾文學獎
  • 緊繃
  • 大學精神
  • 北京法源寺
  • 文憑
  • 學術風氣
  • 葉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