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10月17日 17:43 關鍵詞: 南海 “南鋒”號 央視網 記者 紀實

“南鋒”號上的15日:央視網記者隨船赴南海科考紀實

央視網 記者:祝娟

核心提示:15天,航程2630海裏,完成了63個站位的取樣調查——由農業部、中國水産研究所組織的南沙漁業資源科考隊伍,于9月30日結束了對南沙海域漁業資源及環境的調查,返回三亞。央視網記者登上負責執行此次科考任務的“南鋒”號,隨船同行15天,體驗了科研人員科考的艱辛與付出,見證了“南鋒”號赴南沙進行漁業資源調查、維權護漁的全過程。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再入潟湖,探美濟礁內鮮為人知9人墓碑

9月22日上午,“南鋒”號科考隊決定給美濟礁內漁民送去一些生活補給,於是,記者跟隨小艇再次進入美濟礁瀉湖內,就此採訪了美濟礁內唯一的漁業養殖公司管理人員林聖平,見到了美濟礁內那塊鮮為人知的9人墓碑。

指著那塊9人墓碑屹立的方向,林聖平説,那是一段他不願意去提及的記憶。

2007年,林聖平坐著瓊京太漁01號漁船和10多名工友隨叔公林載亮一起,劈波斬浪來到了美濟礁,因為叔公告訴他,美濟礁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良深海魚養殖場,非常適合價格昂貴的暖水魚東星斑、老虎斑等魚生長,世代靠打漁為生、沒有多少文化的林聖平,對於身為南海地理編委會副主任的叔公的話,深信不疑。

與林聖平他們乘坐的瓊京太漁01號一起來的,還有叔公購買的6萬條老虎斑和東星斑魚苗,於是,這個只有13個人的團隊,僅靠一條改造過的漁船,在遠離海南陸地900海裏的島礁開始了規模化養殖的致富之路。

然而,就在他們經過幾個月艱辛努力,在島礁內將網箱漁排搭建起來,魚苗全部投放之後,當年11月20日淩晨,一場滅頂之災襲擊了他們的漁排和島礁,也讓林聖平有了八天八夜此生難忘的經歷。

林聖平回憶説,當天夜裏,正在漁排上的礁棚休息的他和工友,遭遇了16級颱風海貝思的正面橫掃,他們的礁棚和網箱魚排瞬間被全部摧毀,在美濟礁內作業的10多名工友也被狂風卷走。

情急之中,林聖平和另外兩名工友抓住漁排,在海上漂流了八天八夜,才被一艘新加坡的貨船救起,倖免于難。幾經波折回到中國後林聖平才得知,在這次颱風中,9名同甘共苦的工友因此喪生。

然而,經歷了死裏逃生的林聖平,一年後卻再次出現在了美濟礁上。

“‘海貝思’能卷走我們的船,卻卷不走我叔公開發南沙的心,儘管這裡曾經差點要了我的命,但我不忍心讓74歲的叔公一個人回到這裡。”林聖平説,為了幫叔公實現他的養殖科研計劃,更為了給9位葬身大海的同胞一個交代。在休整了一年後,林聖平再次隨叔公一起,帶著6萬尾老虎斑和東星斑魚苗踏上了美濟礁的征程。

如今4年已經過去,在林聖平的打理下,叔公林載亮的富華漁業在美濟礁的瀉湖內,已經建成近30個網箱,養殖了大約5萬尾魚,營業額能達上千萬元。而在南海水産研究所多項研究課題的協助下,美濟礁漁業在經歷了“養殖技術研究”、“生産性養殖試驗”之後,也正式進行“經營性規模養殖”。因為年事已高,林聖平的叔公將美濟礁內的養殖工作也全權交給林聖平打理。

與美濟礁生死五年相依,除了養魚,林聖平對於自己和眾多漁民在美濟礁的存在,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南沙美濟礁從事漁業生産活動,我們也在維護國家主權,有一種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情結在裏面,身上的擔子會重一些。”林聖平説。

林聖平穿了一件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假迷彩服,他説,在遠離大陸的邊疆海域,想著有官兵和漁政保護,心裏會更踏實。

在與林聖平結束聊天時,他反復強調了自己的一個訴求:“希望政府能在這裡建一個碼頭,既能保證正常的運輸需要,又能在颱風來臨時讓美濟礁及其周圍的漁民能有一個避風港。”説完,他轉頭望著那座水泥石碑佇立的方向,沉默不語。

多年來,美濟礁內的這塊9人墓碑,和長期在駐守在這裡的漁政人、辛勤耕作在這片海域的漁民,一起守候著祖國南疆這塊極具戰略意義的疆土。

進入渚碧礁,偶遇睡在漁船過道裏的科考員

“南鋒”號在完成了美濟礁3個工作日的科考取樣工作後,于25日轉戰渚碧礁,進行下一個站點的科考採樣工作。

其實,“南鋒”號此次所執行的科考任務,只是南海水産研究所南海資源調查任務的一小部分。由於條件有限,南海水産研究所僅有“南鋒”號1條從事漁業資源調查工作的科考船,為了完成全部科研任務,研究所的很多項目都必須通過租用其他科考船或漁船來完成。9月25日上午,記者在渚碧礁外,偶遇了正在此海域進行科考的南海水産研究所租賃的一艘漁業調查船,並因此邂逅了“南鋒”號上10名科考人員之外的另一位科考員--張鵬。

張鵬個頭瘦高,皮膚黝黑,滿身油污,身著短衣短褲。初看起來,這個揚州漢子和船上的漁民沒有任何區別,如果不是領隊介紹,很難意識到他是已擁有副研究員職稱的漁業科學家。

登上漁船,漁網散發的惡臭裹著柴油味兒撲面而來,小船在浪涌中劇烈地搖晃,幾分鐘就會讓人頭暈目眩。張鵬和其他3名科考人員,擠住在船上一間不足6平米的宿舍裏。張鵬説,因為實在太熱,出海期間的大多數時間,他都睡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漁船過道裏。

由於張鵬他們租用的是燈光罩網船,出海這20多天,他們幾乎都是晚上通宵作業,白天開船跑點,張鵬一邊給向記者介紹情況,一邊提醒大家“船上用柴油灰塵太多,小心碰臟衣服”。

從二樓宿舍下來,經過一層甲板的過道,兩塊破舊木板搭起的餐桌上,還放著他們吃剩的午餐:蒜蓉冬瓜,水煮鹹魚。張鵬指著廚房裏裝有幾條南瓜的菜籃説,這是接下來30天的蔬菜。

介紹完漁船情況後,記者提出要做個簡短的採訪,對著鏡頭,張鵬慌忙整理了一下衣服,略帶尷尬地説,為了節約淡水,他身上這身衣服,已經三天沒有洗過了。

自9月1日出海,張鵬帶領的4人科考團隊,已經在南沙海域調研取樣20多天了,已經走完的工作站點有近20個。而要完成他所負責的本航次所有科考任務,他們還需30天航程。

與“南鋒”號一應俱全的設備相比,漁船的科考條件要艱苦得多。漁船上的科考硬體設備,是一台手工電焊在船體外的水聲學探測儀,駕駛室裏不足一平米的富餘的空間,被他們用作簡單的分析室。

但面對艱巨的環境,張鵬卻不以為然。

“這次出海收穫太大了,我沒想到現在北緯13度附近還能捕撈到大量的鰹魚,這個重大發現可以直接指導漁民生産。”張鵬説,出海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取樣捕獲到大量的魚,當想到這些研究成果能轉化為生産,為漁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時,就不覺得出海條件苦。

從2010年開始著手南海深海漁業資源環境的研究到現在,張鵬已先後出海近兩百天。這次科考中,他們的小分隊已經在南沙附近發現了多個小型金槍魚漁場。張鵬他們返回陸地後,這些漁場數據將形成研究報告遞呈漁政管理部,而這些研究成果將直接指導漁民前來南海作業生産。

因為還要在天黑前抓緊趕赴下一個站點,張鵬他們只在渚碧礁外停留了一個小時,通過“南鋒”號補充了簡單的生活物資後,就匆匆離去。

據“南鋒”號此次科考副隊長李純厚介紹,在南海漁業資源環境科考研究的隊伍裏,每年累計出海30天以上的人員達60多人次,他們每年為南海周邊三省區提供漁情諮詢報告20多份,發表學術論文和技術報告60多篇,為指導漁民在南海,尤其是在南沙群島海域作業生産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