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12月8日播出):30年前,汕頭的經濟支柱僅靠四家傳統企業,如今,年産值過億元的企業就有120多家。改革開放30年,“僑鄉”汕頭成為了僑資在國內最重要的聚集地。
汕頭臺記者林歡歡:這是泰國正大集團在汕頭投資建設的第二家大型購物中心,整個工程投資2億元,計劃明年7月完工投入使用。
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汕頭)一派欣欣向榮,有生氣,市容也整理得很好。
從1979年在汕頭領取全國第一張外商營業執照到今年,正大集團在中國的投資已經接近了50億美元,而它的創始人正是從汕頭遠赴南洋謀生的潮籍僑胞謝易初。改革開放30年來,汕頭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4.2億美元,其中僑資企業就佔了近九成。
30年前,汕頭的城區面積不過5平方公里,橫貫東西、只有兩車道的外馬路是當時全市最寬的道路。1981年,國家在汕頭設立經濟特區,24小時審批答覆制度在全國率先實行,“放開視野,放寬政策,放膽試驗,放手大幹”的“四放”方針率先提出,一系列措施保證投資客商“招得來、留得住、發得了”,汕頭的“僑鄉”優勢得到了有效發揮。
90年代至今,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深入,汕頭也在調整著利用僑資的方向:僑資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發展;利用僑資領域從工業擴展到農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僑資來源從港澳地區擴展到台灣、東南亞以及美歐等30多個地區。如今的汕頭不僅是“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還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汕頭市民張先生:朋友來(汕頭),在海灣大橋上看説:哇!汕頭真的好漂亮啊!
今年7月,汕頭市再次明確要做好“僑”字文章,爭取到2016年,全市GDP實現翻兩番、達到3000億元以上,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責編:王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