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發展為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特區這塊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裏“種”出了創新樣本。
深圳臺記者 余治國:現在夜裏兩點,深圳研祥公司的生産車間卻是燈火通明,從今年7月份開始這裡就24小時不間斷運轉,工人上班實行三班倒。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全球特種計算機行業全面萎縮,深圳研祥公司卻由於參與制定了行業標準,牢牢掌握了産品的研發主動性和定價權,今年公司訂單增長150%,現在他們正準備收購一家德國機構,整合全球産業鏈。
深圳研祥公司總經理 孫偉:平均每三天就會推出一款新産品。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發展之初,以“三來一補”為主要發展模式的電子等加工型産業快速啟動,數萬家大大小小的電子、電器企業將小漁村變成了大加工廠。短短幾年,電子工業的産值就佔了深圳全市工業總産值的“半壁江山”。
90年代,深圳抓住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産業興起的機遇,選擇高新技術産業為發展目標,促進“三來一補”産業優化升級。
及時調整産業發展目標讓特區經濟發展從第一個十年的“速度型”開始向“效益型”邁進,大批高科技企業成為特區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通過自主創新,這些企業在國際同行業中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為了鼓勵企業參與標準制定,近日深圳還出臺獎勵辦法,企業創造重要標準,可以獲得50萬元的創新獎。
中興通訊公司市場體系副總經理 王建平:跟著別人後面做標準我們可能要向國外一些大公司交專利費。
今年9月,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新目標,兩年內將完成十項重大創新工程項目。
責編: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