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聯播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的親歷】于慶全:從“滾地包”到流動舞臺

 

CCTV.com  2008年10月15日 19: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專題:改革開放三十週年 我的親歷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從搭著馬車下農村到用上專門的流動舞臺車,從一年到頭演十來場到現在兩三天就演一場,28年送戲下鄉的經歷,讓演員于慶全感慨萬千。

  眼下正是農忙時節,吉林榆樹市戲曲劇團的于慶全卻沒閒著,和同事馬不停蹄,在田間地頭轉場演出,為的是讓大夥農忙之餘也能樂呵樂呵。于慶全説,改革開放之初,送戲下鄉可不容易。

  吉林榆樹市戲曲劇團 于慶全:1981年我參加工作的時侯,下鄉演出特別艱苦,那時候我們坐過馬車、坐過牛車,有的地方(車)走不了還得背著行李走;到晚上演出時候沒有電燈,用磚頭泡上柴油,上面纏上棉花,這樣也演過。

  老于説,那時演出就直接把道具撂在平地上,大夥開玩笑叫做“滾地包”。雖然條件差,但觀眾的熱情卻讓他至今難忘。

  吉林榆樹市戲曲劇團 于慶全:圍得裏三層外三層的,那真叫萬人空巷,因為沒話筒,演員就是靠扯著脖子喊吶,所以嗓子演出一回啞一回。

  隨著條件的不斷改善,于慶全送戲下鄉也越來越方便。

  吉林榆樹市戲曲劇團 于慶全:從兩個輪兒的馬車升級到四個輪兒的四輪車了,有時候還能坐上212吉普。而且到哪兒演出,都能用木板子給搭個臺子,那感覺心裏特別美。

  沒想到,九十年代中期,于慶全和同事卻遇上鬧心事,觀眾少了,熱情也減了。

  吉林榆樹市農民:家家都有電視了,各類節目都能看見,再加上他們當時節目挺少挺單,大家就不愛看了。

  “病根”找到了,于慶全認識到,送戲下鄉不能光靠熱情,節目內容也要跟上時代腳步。

  吉林榆樹市戲曲劇團 于慶全:我們就到處徵求老百姓的意見,徵集一些農村生産生活中的新鮮事,把他改編成小品,拉場戲等等。

  硬體日新月異、節目常演常新,老于所在的劇團也越來越火,每年下鄉差不多有150次。但他的心裏卻還有個疙瘩。

  吉林榆樹市戲曲劇團 于慶全:每次下去演出,當地都得現搭臺,特別麻煩,還浪費錢。

  去年,老于的心事終於解開了。劇團獲得一輛文化部門贈送的現代化流動舞臺車。

  吉林榆樹市戲曲劇團 于慶全:高興得一晚上沒睡著覺啊,一是到哪兒不用搭臺,另外效率也高了。我們現在演出,大家積極性特別高,想法把自己的藝術奉獻給老百姓。

責編:程衝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