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聯播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高舉旗幟 科學發展 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吉林:土地開發整理 農民更多受益

 

CCTV.com  2007年11月20日 16:39  來源:CCTV.com  
專題:新聞聯播高舉旗幟 科學發展

專題: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11月20日播出):

  隨著吉林省西部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正式開工,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們又忙著學起了新的種地方法。

  技術員:鹽鹼地種水稻品種選擇是很關鍵的,大家一定要選擇實用性很強的品種。

  農民 趙海慶:我們這個品種行不行啊?就是現在咱們看的這個品種。

  技術員:這個品種就很適合。

  提問的是鎮賚縣張海村農民趙海慶。雖説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和好把式,可幾十年來他都是在旱地裏種玉米等雜糧,要説在水田裏種水稻,老趙還是個學生。

  吉林省鎮賚縣張海村農民 趙海慶:我們這鹽鹼地十年九旱,好年頭能對付個(收入)3000多塊錢,要是碰上大漢年頭就白幹一年。 我親屬有種水田的,人家一年就翻身了。

  老趙的這個親戚叫張建平,住在嫩江邊的後圍子村,幾年前的嫩江洪水把全村的耕地變成了汪洋。政府因勢利導,逐步將這片鹽鹼地改成了水田。

  張建平:我的家庭收入比過去翻了兩番。現在也有錢把孩子送到城裏去上學。新打算再多包點地,現在我準備工作都做好了。

  在吉林省西部的松嫩平原,由於多年乾旱少雨,像張海村那樣鹽鹼化沙化的土地還有1100萬畝,是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目前少有的可集中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缺水和土地鹽鹼化成了當地百姓脫貧的最大障礙。

  記者:我身後就是吉林省的第二大江河嫩江,很多年來嫩江水就這樣白白流過, 現在隨著引嫩入白水利工程和吉林省西部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實施,豐沛的嫩江水將被引入鹽鹼地,荒蕪多年的鹽鹼地將會成稻花飄香的萬畝良田。

  吉林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處處長 鄒世夫:水利是這個(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前提條件,在建設引嫩入白、大安灌區和哈達山水利樞紐三大水利工程的前提下,我們通過以水治鹼,引水種稻,綜合治理鎮賚,大安,松垣三個項目區內大片的鹽鹼地,實現造地、增糧、富民的目標。

  吉林省這項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投資62億元,不用農民自己掏一分錢,將給吉林省這個大糧倉新增405萬畝水田,每年可以增産17億公斤優質東北大米,相當於新增2000萬人一年的口糧。吉林省白城、松原兩市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的22萬農民將是直接受益者,人均收入會由現在的1000元左右增加到8000多塊錢。而像趙海慶這樣的種糧大戶,收益還要更大。現在老趙為明年春天種水稻用的播種機、育種土也都準備妥當了。

  吉林省決策諮詢委員會 專家孫立誠:這項工程在吉林西部的實施,改造了原來脆弱的西部生態環境,讓農民深切體會到十七大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理念。

責編:劉亞姝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