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11月16日播出):
在雲南大理,洱海沿岸的鄉鎮長們還有一個稱呼:“河長”,每名河長要對自己所在鎮洱海水段的水質、生態指標全權負責。在他們的努力下,曾經一度污臭的洱海水終於清澈起來。
明年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湖濱帶將建成濕地公園,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網箱養魚的集中地,直到藍藻大面積暴發。
大理州大理市大理鎮鎮長 趙伯廉:走在湖邊,藍藻綠油油的一片,油漆一樣,當時想,自然開始懲罰我們了。
也就是從那時起,趙鎮長和沿洱海的鄉鎮長都有了一個新稱呼:“河長”。根據大理州洱海管理辦法,由沿洱海各鄉鎮行政一把手兼任的“河長”要對自己所在鎮洱海水段的水質、生態指標全權負責。責任一明確,在州環保局的科技指導下,河長們首先開始了硬體攻堅,取消網箱養魚,修復湖濱帶、修建環湖截污幹渠、設置農村垃圾池。
河長 趙伯廉:硬體是搞好了,但農民該使農藥還是使農藥,另外光我們大理鎮才村碼頭就有60多艘船在湖上亂跑。
而設在農村的垃圾池更是尷尬,由於村民懶得去,死雞死狗還是被丟在了河裏。
大理州環保局局長 許映蘇:我們和河長們意識到,硬體的改造是打贏洱海保衛戰的前提,但要最終勝利還需要産業結構的調整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善。所以提出科學引導,全面升級。
大理鎮成立了洱海旅遊公司,請原來經營遊船的農戶全都入股,但船的總數要減少一半。趙“河長”和鎮政府目前又規劃著建一座集觀光、種植、研發為一體的茶花生態園,引導原本種水田的農民改種盆栽茶花,從根本上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
而針對農村亂丟垃圾的生活習慣,“河長”們引入了城市的環衛模式,請環衛車定時到農戶家收垃圾。
大理鎮村民: 這音樂一響,就想著該倒垃圾了,車都開到家門口了,再扔河裏真有點説不過去了。好習慣真是給“慣”出來的啊。
大理還把洱海保護的內容寫入了中小學生文明讀本,讓環保知識滲透到每個家庭。系統的治理讓洱海水質從最初的五類提升到二類,這幾天,洱海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記者:當地的環保專家告訴我們,白鷺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今年這些白鷺飛越了幾千公里,把過冬的棲息地選在了洱海。
洱海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生産方式、産業結構和人們生活習慣的全面提升。大理通過制度創新把龐大的治理工程變成了老百姓份內的事兒,讓生態文明深入到千家萬戶,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更是一種管理的智慧。
責編:劉亞姝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