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9月8日播出):
在教師節前夕,本台記者採訪了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張光鬥先生。
新學期的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迎來了又一屆新生。
張光鬥院士對咱們新同學的寄語是:努力學習,發奮成才,為祖國土木水利事業做貢獻。
70年前,也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在民族危急時刻,張光鬥毅然放棄了哈佛大學的全額博士獎學金,回到祖國。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張光鬥:
中國(如果)亡了以後,我得個博士學位也沒意思,沒用!
回到祖國的張光鬥,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批小水電站。新中國剛剛成立,他擔當了黃河上第一個重大水利工程——人民勝利渠的主要設計,破堤取水,150萬畝荒灘變為良田。
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管理局總工程師 羅華梁:
黃河大堤幾千年來説,堵都堵不住,現在要把它開起來,開個口子,那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大科學家、一個大水利專家的大智慧。
河南新鄉農民 李林太:
有了水之後,當年二百斤收成,加倍。農民稱之為幸福水。
密雲水庫,張光鬥擔任總設計師,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創造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奇跡。二灘水電站,張光鬥提出“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泄洪設計思路,成為我國水利工程的普遍原則。1994年,82歲的張光鬥作為專家組負責人,承擔起三峽工程整體規劃、佈局審查和質量驗收的重要職責。
葛洲壩集團三峽工地總工程師 曾明:
就是從我們這個下游的基坑,是(海拔)42米高程,爬到94米平臺,這裡再有個梯子再爬上去,當時是(海拔)122米。那一次我記得他總共是爬了是接近80米。
葛洲壩集團三峽工地工人 周維虎:
像這樣的梯子,這個轉梯,一直爬到上面。我們(年輕人)也要休息一下。當時張先生也是氣喘吁吁,這麼大年紀了爬這麼高梯子,是對質量極端的負責。
張光鬥經常説:人生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後人造福,我一生為此努力。1981年8月,張光鬥正在葛洲壩工程現場,37歲的兒子突發急病去世。這是他唯一的兒子。
清華大學教授 時任張光鬥助手 王光倫:
過去他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他覺得兒子好像是平時多休息會兒,多看會兒電視,他都要批評。可是(兒子)死後,從兒子的抽屜裏,發現了有一摞兒子全休的假條,兒子都沒休息。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痛和對兒子無法言語的歉疚,張光鬥把自己關進了書房。兩天后,他依然如期拿出了上萬字的《葛洲壩工程設計審查意見書》。
張光鬥女兒 張美怡:
對父親(來説)就這麼一個兒子,這種傷心程度是非常刻骨的。但我爸爸怎麼能走出來的呢?就是工作。
張光鬥教書育人幾十年,年年都要寫新教案、增添新內容。即使在古稀之年,患了白內障,拿著放大鏡他也這樣堅持。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院士 清華大學教授 張光鬥:
你拿本書,老教一本書,這是教書匠,不是教師,教師就要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改變。
在張光鬥服務祖國水利事業70週年、從教58週年之際,胡錦濤總書記致信張光鬥先生,信中説:從一九三七年歸國至今,七十年來,先生一直胸懷祖國,熱愛人民,情係山河,為我國的江河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櫛風沐雨,殫精竭慮,建立了卓越功績。先生鍾愛教育事業,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默默耕耘,傳道授業,為祖國的水利水電事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先生繼續為我國的水利水電建設和教育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編:楊磊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