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從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農民合同工成長為一名造船業界的行家裏手,今天的勞動者之歌為你介紹廣州廣船國際造船事業部産品主管李火生。
記者:我身後這幾臺就是機艙的動力供油泵,原來它們都擁擠的集中在一起,根本容不下一個人在這裡操作,現在經過李火生的人性化改造之後,空間大了很多。
李火生:我們機艙的管好像是人的血管一樣,沒有管道就沒有動力,所以我要更合理地去把它佈置好,方便以後客戶的維修操作。
作為一名入廠時僅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合同工,李火生坦言自己學藝的過程並不輕鬆,但他相信“勤能補拙”。正是憑著一股子對技術的熱愛與頑強刻苦的鑽勁兒,李火生在不到4年間,便全面掌握了複雜的造船管工與鉗工等相關技術,成為一線工人中的佼佼者,可他並不滿足,將求知的目光投向了更遠的目標:攻克難關、技術革新。為了解決困撓造船人多年的船舶主機滑油串油“瓶頸”,李火生提出了船舶管路清潔串油新工藝和技術處理方法,將串油週期由原來的40多天控制在半月內,大大縮短了船廠的碼頭建造週期。
從3.5萬噸級的成品油船到難度更大、要求更高的2.9萬噸化學品船,再到亞洲第一船“18000噸半潛船”,20年來,李火生參與建造的萬噸級以上船舶共有87艘,先後為企業節約和創造了1千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責編: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