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我在現場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王伯祥——讓蔬菜成為壽光的名片

CCTV.com  2009年12月10日 13:4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專題:時代先鋒——王伯祥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壽光的農民還在延續著種菜的傳統。壽光縣附近還自發的形成了幾個蔬菜的交易市場,但是由於在計劃經濟堅冰未破的時候,很多人怕搞市場經濟會搞出事來,不肯採取相應的改革措施。1986年,王伯祥出任壽光縣委書記,決定把蔬菜作為全縣第一要務,以蔬菜市場為支點,撬動蔬菜産業,對於大家的擔憂和質疑,王伯祥答道:“百姓最重要!如果真有什麼責任,由我一人承擔。”

  就這樣,在王伯祥的支持與努力下,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的建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從1986年始,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從佔地20畝擴大到今天的650畝,蔬菜批發市場年銷售額現已達240多億元。全國二百多個城市的飯桌上,都有了壽光菜的身影,壽光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一號菜園子”。

  不過,蔬菜批發市場的成功籌建只是完成了壽光蔬菜的量的突破。更可喜的是,在王伯祥的帶領下,壽光蔬菜還實現了質的飛躍。

  蔬菜批發市場建成後,王伯祥松了一口氣,但緊接著由於對市場估計不足,一場“白菜悲劇”讓這位書記再次感受到肩上擔子的沉重。他左思右想,認為出現這種悲劇的根源在於它的季節限制性太強,菜是“夏天草,冬天寶”,如果有一種辦法能在冬天也大面積種菜就好了。王伯祥的這個想法被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看在眼裏,也正是王樂義解決了這個難題。

  1988年臘月,王樂義來找王伯祥。他説,東北有個韓永山,能不生爐子、不燒煤,在寒冬臘月裏種菜。為了證明,王樂義拿出捎來的黃瓜。端詳著頂花帶刺、嬌翠欲滴的黃瓜,王伯祥眼中放光:“這不是黃瓜,是黃金!”

  當即,在王伯祥的一再鼓勵下,王樂義馬上跑到東北請來了專家韓永山。請來了韓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幹元費用在當時是天文數字,賠了錢,損失誰承擔?他説:“掙了算自家的,賠了縣裏承擔”;三元朱村17名黨員願意&&,但要砍掉正在抽纓孕籽的20畝玉米建棚,“殺青”責任誰擔當?他説:“受損失的戶,縣裏補償;政治責任,我來承擔。”1990年,17個棚平均創收3萬多元,他喜笑顏開,當即拍板在全縣推廣,王樂義、韓永山任技術指導,自己當助手。並給王、韓二人配備了新吉普車,他依舊坐他的舊車,有人説:“伯祥書記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書記了。”他笑言:“大棚搞成,當村民也行”。

  蔬菜大棚是王伯祥養的孩子,而且他是看著他一天一天長大的。大棚搞成之後,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閱讀菜市場價格和交易量報表,拿起電話調度蔬菜生産……

  如今,壽光的蔬菜大棚由17個變成了1991年的3.3萬個,現在已經發展至46 萬個。菜農王友德説:“我們的大棚菜能夠在零下25攝氏度生長,現在1畝大棚純收入都超過6萬元了。”

責編:張托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