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資料: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

 

CCTV.com  2008年12月28日 16:0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死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戰爭背景

  黎以戰爭的起因,總的説來,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遊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遊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鬥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遊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遊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覺得時機以到:首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成為國際上關注的焦點;其次,兩伊戰爭繼續進行,兩國無暇他顧,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戰爭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基督教武裝;第五,歸還西奈半島後,埃、以已達成和解,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戰前各方軍事力量

  一、黎巴嫩境內的武裝力量

  1、巴解武裝力量

  巴解武裝力量主要是巴解遊擊隊,共約2.5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000人),編為50個營,坦克300輛,裝甲車300輛及各種火炮1100門。

  主要兵力分佈:貝魯特西區約6000人,南部各據點共約8000人,貝卡谷地約5000人,其餘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遊擊隊在黎南部有400余座倉庫,儲備了大量武器、彈藥和其它軍用物資。

  2、駐黎巴嫩的敘利亞軍隊

  2個裝甲旅、2個機械化步兵旅和1個突擊營及防空部隊,共計30000人。戰爭爆發後,又投入4個旅,使總兵力達到46000人,坦克900輛,裝甲車600輛,飛機350架。

  主力部隊部屬在貝卡谷地、傑津地區和舒夫山區。部分兵力駐在貝魯特西區、特裏波利和貝魯特至大馬士革戰略公路沿線主要城鎮。

  3、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由法國、荷蘭、挪威、斐濟、尼泊爾的軍隊組成,共7000人,駐守在黎以共同邊界。

  4、黎政府軍和各武裝力量

  黎政府軍共23700多人,編有1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武裝偵察營、9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各種裝甲車輛200余輛、火炮230門。此外,還裝備有“米蘭”、“陶”式反坦克導彈。主要駐守在貝魯特東區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區。

  黎國內除政府軍外,還有40余支武裝力量,主要有:

  (1)、穆斯林派武裝什葉派、德魯茲派、遜尼派,共有脫産武裝人員20000人左右,它們與基督教長槍黨對立。

  (2)、哈達德民兵一支親以力量,約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邊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帶。

  (3)、基督教長槍黨民兵由貝希爾.傑馬耶勒領導,有40000余人,駐在貝魯特東區,貝魯特至大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區。

  二、以色列軍隊

  參戰部隊15個旅,10萬餘人,坦克1500輛,裝甲車1500輛,飛機400架,艦船20余艘。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6月4日—13日),以色列發動全面進攻,巴解、敘軍遭沉重打擊,以軍包圍貝魯特西區。

  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遊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遊擊隊發動突然進攻。

  1、地面部隊的進攻

  西路是以軍的主攻方向,先後投入了5個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隊以兩個裝甲旅,有坦克和裝甲車各200輛,從納哈裏亞、魯什哈尼克拉地區出發,在納庫臘、賓特朱拜勒通過哈達德民兵和聯合國部隊控制區,于6日下午包圍了蘇爾,在空降兵和登陸部隊協同下以及黎巴嫩哈達德民兵配合下發起攻城戰鬥,當夜進行巷戰,遭到巴解遊擊隊的頑強抵抗。第二梯隊兩個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機械化旅)于18時進入戰鬥,其中一個旅向東開進,配合中路行動;一個旅向北開進,圍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遊擊隊。8日,以軍第三梯隊進入戰鬥,繼續向北進攻,包圍達穆爾,但在該市以南,距離貝魯特僅19公里的薩阿迪亞地區遭到巴解遊擊隊的頑強抵抗,北進受阻。9日,西路以軍佔領西頓、達穆爾,並以一個營的兵力在哈爾達登陸。巴解武裝在從達穆爾撤退知炸毀了橋梁。10日,以軍共6個旅,3.5萬人,300余輛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從北面配合下,對貝魯特實施大包圍,並輪番轟炸貝魯特西區和南郊國際機場,以軍的艦艇從海上封鎖了貝魯特。巴解大力加強貝魯特西區的防禦,並在國際機場、哈爾達地區擊退以軍進攻,巴解武裝在達穆爾附近擊斃以軍前線總指揮、副總參謀長耶庫蒂爾.亞當少將。11日,以軍主力進抵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另一部分與敘利亞軍隊戰鬥,敘利亞為與巴解協商,在巴解處於極端困難時,按以色列的條件宣佈與以停火,于當地時間12時停火生效。此後,敘、以停停打打,12日,以軍繼續向貝魯特南郊巴解陣地進攻,遭到巴解武裝的頑強抵抗,格林威治時間19時,以、巴停火生效。7個小時後,雙方又開火。13日,以軍進入貝魯特東區,隨即,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把巴解遊擊隊約8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和南部。

  中路為助攻方向,以軍第一個梯隊一個旅于6日上午從謝莫拉地區出發,越過哈爾達利,包圍了沙吉夫堡,主力納巴提亞進攻,當日下午,以軍開始強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曉攻克。第二梯隊一個裝甲旅進入戰鬥,在傘兵配合下圍攻納巴提亞,7日9時攻入市內,小股兵力與巴解遊擊隊展開巷戰,主力繼續向北推進,當日前出至傑津地區。在東路以軍配合下,攻佔傑津城後,又兵分兩路,一路向西,參加圍攻扎赫拉尼和賽伊達;一路向北,進攻舒夫地區敘利亞裝甲部隊,在該地與敘利亞軍隊展開一場坦克戰。敘軍損失坦克150輛。9日,以軍在阿因達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佔了阿因達拉,進而控制了貝魯特——大馬士革的公路。

  東路為牽制方向,以軍第一梯隊一個裝甲旅,向謝巴發起進攻,爾後,向貝卡谷地發展進攻,牽制和監視該方向,並切斷巴解遊擊隊和敘軍的聯絡。7日,第一梯隊攻佔謝巴後,第二梯隊進入交戰,向哈斯亞巴發起進攻,得手後,在拉西亞、考卡巴等地向敘利亞防禦陣地發起進攻。8日,攻佔拉西亞、考卡巴城鎮後,沿貝卡谷地西側北進,直指貝魯特——大馬士革公路末段,企圖切斷敘軍退路和阻擊增援。10日,以軍同敘軍在卡魯恩湖以東地區激戰,殲滅敘軍一個裝甲旅。9—11日,敘利亞在戰鬥中有損失了坦克約150輛。

  2、貝卡谷地的空戰

  以色列為奪取制空權,決定對敘利亞設在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襲擊,以消滅其防空能力。這也是以軍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貝卡谷地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是一塊由南向北的狹長地帶,谷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駐黎敘軍的地面部隊主力部署在這裡。為保護這支部隊免受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從1981年5月開始,在貝卡谷地部署了以薩姆—6導彈為主要裝備的防空部隊。

  6月9日下午2時左右,以軍出動96架F—15、F—16戰鬥機進行高空掩護,在E—2C預警機的指揮下,用F—4、A—4攻擊機對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了猛烈轟炸。

  敘軍得知以軍空襲,從國內各地緊急出動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戰鬥機,雲集貝卡,同以軍展開空戰,由於以軍實施了電子干擾,使敘軍飛機起飛後與地面失去聯絡,防空導彈發射後也失去控制,以軍飛行員素質和裝備都比敘利亞空軍好,在空中處與主動。而敘空軍戰術呆板,且過分依賴地面指揮所指揮,結果在空中被動挨打。第一天空戰結果,以軍摧毀敘利亞防空導彈連陣地19個,擊落敘機29架。10日,以軍又出動92架各型飛機空襲敘軍黎巴嫩指揮所及附近的防空導彈基地,敘軍起飛52架飛機迎戰,結果又被擊落25架,7個防空導彈連被毀。使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經營10餘年,耗資20億美圓的防空體系毀於一旦,而以色列僅損失飛機10架,其中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6架。

  以軍僅用了8天時間(6月6日—13日),向前推進了90余公里,佔領黎巴嫩領土約3000千平方公里,摧毀了巴解遊擊隊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滅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繳獲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倉庫,並將巴解總部機關2000人和武裝人員5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及南部,同時,給敘軍以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貝魯特西區,以軍獲勝。

  6月14日,以軍經過激戰,控制了國際機場的跑道,16日,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攻佔了控制機場的重要據點——理學院大樓。17日,以軍炮擊國際機場和附近地區,控制了哈迪勒國際機場,進一步壓縮了對巴解總部的包圍。18日,以軍宣佈對被圍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貝魯特,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絕。22日,以軍又對敘軍發起進攻,並佔領了哈姆敦,迫使敘軍後撤,從而嚴密地控制了貝魯特西區。

  從6月26日起,以軍繼續加強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和對敘軍的防禦,至7月18日,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增加到7個旅約3.5萬人,坦克約700輛,大口徑火炮約710門。試圖以軍事壓力配合政治談判,迫使巴解組織撤離貝魯特西區。

  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8月12日,巴解宣佈願意撤出貝魯特西區,從8月21日——9月1日,巴解總部和遊擊隊12000余人,先後由貝魯特西區撤至約旦、伊拉克、突尼斯、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也門和北也門8個阿拉伯國家;駐貝魯特西區的25000名敘軍士兵也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貝卡谷地。21——25日,多國部隊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達貝魯特,執行監護巴解和敘軍撤出貝魯特西區的任務。9月10——13日,多國部隊也相繼撤離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軍以黎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遇害為由,進駐貝魯特西區。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9月29日,以軍撤離,有多國和平部隊返回貝魯特西區維持秩序。但大批以軍仍佔據在此。經過長達5個月的談判後,黎以簽定了撤軍協議。但敘利亞、巴解都反對這一協議,協議被廢止。此後,以軍單方面分批從黎撤軍。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鹽鹼地傷亡3000余人,被擊毀坦克100余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余人,損失坦克400余輛,飛機58架。

  (摘自〈戰後世界重大軍事事件始末〉,謝朝暉、羅慶旺主編)

責編:王玉西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